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嶓冢的意思、嶓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嶓冢的解释

[Bozhong mouuntain] 山名,在(1)甘肃省天水市和礼县之间;(2)陕西省宁强县北部

详细解释

山名。在今 甘肃省 天水 与 礼县 之间。古人误以为是 汉水 上源。《书·禹贡》:“导 嶓冢 至于 荆山 。”《楚辞·九章·思美人》:“指 嶓冢 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洪兴祖 补注:“指 嶓冢 之西隈,言日薄於西山也。” 南朝 梁 江淹 《扇上彩画赋》:“空青出 峨嵋 之阳,雌黄出 嶓冢 之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嶓冢”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中记载的一座重要山脉,主要含义如下:

  1. 字义与山名本源

    • “嶓” (bō): 该字主要用于山名“嶓冢”,本身并无独立常用义。《汉语大词典》指出“嶓”专用于“嶓冢”,指山势或山名。《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嶓”,但后世字书多将其释为山名用字。
    • “冢” (zhǒng): 本义指高大的坟墓,引申为山顶、山巅。《尔雅·释山》有云:“山顶,冢。” 因此,“嶓冢”可理解为名为“嶓”的山或此山的山顶。《汉语大词典》释义“冢”有“山顶”一义。
    • 合义: “嶓冢”作为山名,其具体字面组合的原始含义已不可确考,但作为专名,它指代的是位于中国西部(今陕西省西南部)的一座山脉。
  2. 核心地理意义:汉水之源

    • 嶓冢山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为汉江(汉水)的源头。这是其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意义。
    • 文献记载:
      • 《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意指大禹治理洪水,疏导漾水从嶓冢山开始,向东流成为汉水。)
      • 《汉书·地理志》在汉中郡沔阳县下记载:“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明确指出嶓冢山是西汉水(汉江上游古称之一)的发源地。)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嶓冢山作为汉水源头的记载进行了详细考证和描述。
  3. 地理位置

    • 历史上对嶓冢山的具体位置有过不同说法(如甘肃天水与陕西宁强之争),但根据主流历史地理学研究和现代行政区划,嶓冢山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原宁羌州)境内。
    • 宁强县北部的山岭被认定为古嶓冢山所在,具体山峰或指汉王山(或附近山脉),其山麓有泉水涌出,被认为是汉江的东源(也有观点认为其西源亦出于此区域)。《宁强县志》等地方文献对此有明确记载和认定。
  4. 文化历史意义

    • 作为汉水发源地,嶓冢山是中华文明重要河流的源头象征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它频繁出现在历代地理志、诗歌、游记中,是古代山川崇拜和地理认知的标志性地标。
    • 其名称沿用至今,成为该地域重要的历史地理名称。
  5. 现代指称

    • 在现代地理中,“嶓冢山”通常指陕西省宁强县境内与汉江源头相关的山脉。
    • 宁强县设有“嶓冢镇”(现可能并入其他乡镇),其名称直接源于古山名。
    • 汉江源头区域(如玉带河源流)所在的宁强县北部山地,仍被统称为嶓冢山系或直接称为嶓冢山。

“嶓冢”是一个专有山名,源于中国古代地理经典《禹贡》,特指位于今陕西省宁强县北部、被尊为汉江源头的那片山脉。其核心意义在于标识了汉水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价值。字面上,“嶓”为山名专用字,“冢”可理解为山顶,合称即指此山。

网络扩展解释

“嶓冢”是汉语中一个专有名词,特指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山名。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构成

二、地理位置

  1. 甘肃省:位于天水市与礼县之间,被认为是汉水源头之一(古人曾误认)。
  2. 陕西省:在汉中市宁强县北部,又名“汉王山”,是汉水支流(漾水)的发源地。

三、历史与文献

四、意义延伸

“冢”在此处并非指坟墓,而是取“山顶”之意,整体强调山体高大。

“嶓冢”是兼具地理与历史价值的古山名,涉及甘肃、陕西两省,并与汉水文化密切相关。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禹贡》等古籍或地理志。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一失班见避案边邑残贼漕运成夜陈欠蠢坌道奇鼎膳读经楯槛反景飞边飞眼朏壮公侯干城胶浅焦躁鸡毛报金房尽世里窘促潏荡款缝陵突礼术柳黄流言止于智者鹭鹓鲁雉麽眇摩尔排天瓶储破头话青诏齐缞麴神入会三回九转沙门岛山角圣皇胜却声味收录水石清华厮禁死模活样四守素呾缆往复望夕五纬香蝉香露小来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