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one's hands tied;helpless]
(2) 捆住了手,比喻毫无办法
束手无策
(3) 指不抵抗;投降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1).捆绑双手。《史记·春申君列传》:“父子老弱係脰束手为羣虏者相及於路。”《旧唐书·懿宗纪》:“便令押衙 李词 等各脱下衣甲,防虞官健束手被斩者八百餘人。”
(2).表示停止抵抗。《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使 长安 丞 龚奢 叩堂户晓贼,曰:‘……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三国 魏 曹操 《与孙权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 刘琮 束手。”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
(3).表示无计可施。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姦吏束手,豪宗侧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元符 中皇子 邓王 生月餘,得癎疾,危甚,羣医束手。” 清 郑燮 《思归行》:“臣幼读书史,散漫无主张……所以遇烦剧,束手徒周章。” 唐弢 《琐记》:“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6*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4).拱手。 五代 崔道融 《羯鼓》诗:“ 华清宫 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狐突至 如彪 马前,逡巡欲遁。 董 ( 董恒 )急呼 如彪 射之。 如彪 但束手笑,狐遂逸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束手汉语 快速查询。
"束手"是汉语常用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词性、语义演变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解析 由"束"(捆扎)与"手"(人体上肢)构成会意字,《说文解字》释"束"为"缚也","手"为"拳也"。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束手而听命",此处的物理束缚义已引申为行为受制的抽象概念。
二、词性特征
三、语义发展 从具体物理动作发展出三重引申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核心语义,《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统计显示,"束手"的被动受限义项使用频率达83%。成语"束手待毙""束手就擒"等固化结构,印证其作为能产性词素的语义活性。
“束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义
指“捆绑双手”,常用于描述被控制或投降的状态。例如“束手就擒”表示因无法抵抗而甘愿被俘。
比喻意义
引申为“毫无办法”或“无计可施”,强调面对困境时的无能为力。如“群医束手”指医生对疾病无法治疗。
历史语境中的“投降”
在古籍中常表示停止抵抗,如《资治通鉴》提到“刘琮束手”,即投降之意。
成语搭配
“束手”既可用于具体动作(绑手、投降),也可抽象表达无能为力的状态,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衍生成语如“束手无策”已成为常用表达。
騃女痴儿熬眼阿宜北坛湢测毕辜笔算簸土扬沙不曾不遑不屑册谥丞尉齿若编贝抽丰从奴點菜雕龙客顶名替身耳不离腮麸秳扶头槀殡管制呱啼讧炽黄额黄结竭诚相待借题发挥嗟唏晋绅唧嗾涓吉空架子控款六岁穰,六岁旱芦竹莽泱马年米哈模表佞枝僻绝秋骨齐心协力企喻歌饶饱热身赛三握发勝友天士同砚渭泾寤然下湖乡侯险固蟏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