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愬冤的意思、愬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愬冤的解释

诉说冤情。《三国志·魏志·公孙恭传》“ 渊 遂自立为 燕王 ……诱呼 鲜卑 ,侵扰北方”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臣等闻明君在上,听政采言,人臣在下,得无隐情,是以因缘诉让,冒犯愬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愬冤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愬”与“冤”二字组成,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申诉冤屈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愬(sù)

    • 本义:同“诉”,指向他人陈述、控告。《说文解字》释为“告也”,强调通过语言表达诉求。
    • 引申义:
      • 特指向权威者(如官府、君主)申诉冤情,如《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含“恐惧”义(读作“shuò”),如《论语·颜渊》的“不愬不惧”,但此音义在“愬冤”中不适用。
  2. 冤(yuān)

    • 本义:屈缩、不舒展(《说文解字》)。
    • 引申义:
      • 受屈不得伸张,如“冤枉”“冤屈”;
      • 仇恨,如“冤仇”;
      • 欺骗,如“不许冤人”。

二、复合词“愬冤”的涵义

“愬冤”为动宾结构,指通过正式途径申诉冤情,强调通过控告、陈情等方式寻求公正。其核心含义包括:


三、古籍用例与语境

  1. 《后汉书·虞诩传》:

    “宁伏欧刀以示远近,愬冤何益?”

    ——虞诩以“愬冤”表达对申诉无果的悲观,反映申诉行为在官僚体系中的局限性。

  2. 唐代文献:

    敦煌变文《燕子赋》中,燕子被雀儿霸占巢穴后“愬冤凤凰”,体现弱势者向更高权威求助的典型模式。

  3. 明清司法语境:

    状纸常用“匍匐愬冤”“沥血愬冤”等表述,凸显申冤者的悲愤与恳切,如《明史·刑法志》载民众多因赋役“愬冤于监司”。


四、文化意蕴


五、近义词辨析

词语 侧重含义 语境差异
申冤 广义的伸张冤屈 口语、书面通用
鸣冤 公开喊冤以引发关注 含“制造舆论压力”意味
控诉 现代法律术语,强调指控 适用于司法程序
愬冤 书面化、具历史感的正式申诉 多用于古籍或仿古文本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释“愬”“冤”。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册第615页“愬冤”词条。
  3.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四册“诉讼类词汇”考释。
  4.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第三章“司法程序中的申诉机制”。
  5. 《后汉书·虞诩传》(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愬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诉说冤情,强调通过陈述或申诉表达蒙受的不公或委屈。该词由“愬”(通“诉”)和“冤”组合而成,其中“愬”意为陈述、申诉,“冤”指冤屈、不公。

  2. 文献引证
    据《三国志·魏志·公孙恭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因缘诉让,冒犯愬冤”,表明该词在古代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记载中,描述臣子向君主陈述冤屈的行为。

  3. 构成分析

    • 愬(shuò):通假字,同“诉”,《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告也”,即表达、申诉。
    • 冤(yuān):本义为屈枉、不公,引申为仇恨或蒙受的委屈。

注意: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愬冤”,通常以“诉冤”或“申冤”替代。若需引用古文或进行文学创作,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适用性。

别人正在浏览...

拔搴变动不居标指伯忽不当紧朝晡鼓处妇倒弄抖翻扼臂啮指鄂君舟二分之祭粪车公父训供给制鼓戒过客孤云野鹤杭绢寒宫合词槐柯混为一谈忽突畸角精坚咎征鸡纤絶理俊哲巨然泪如泉涌雷叹炼丹子灵德媚世面执谬牍尿床牛吃蟹评赃气核七庙青霓罄吐瞿塘滩乳臭子三乏三跪九叩仕宦势门松皮脯索苇逃闪退溃退潜尾尾温燠无忌享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