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征的意思、咎征的详细解释
咎征的解释
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 蔡沉 集传:“某事失,则某咎徵应。”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惧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入自卧内,问以咎徵。” 严复 《<原富>按语》:“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实而后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谓也。”
词语分解
- 咎的解释 咎 ù 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灾祸:休咎(吉凶)。 怨仇:与臣有咎。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征的解释 征 (③征⑦徵) ē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收
网络扩展解释
“咎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咎征”指过失的报应或灾祸的征兆,常与自然现象或人事异常相关联。核心含义包括:
- 灾祸应验:如天灾(持续降雨、干旱等)被视为某种过失的后果。
- 过失的警示:通过异常现象反映人事不当,强调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
二、古典文献中的用法
- 《尚书·洪范》
最早记载“咎征”概念,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对应。例如:
- “曰狂,恒雨若”(君主狂妄会导致持续降雨);
- “曰僭,恒旸若”(行为僭越则引发长期干旱)。
- 汉唐典籍
如李邕《叶公神道碑》提到“问以咎征”,指通过观察天象或异象推断灾祸原因。
三、现代解释
现代语境中,“咎征”多用于强调因果关联,可引申为:
- 过失的后果:因个人或集体的错误行为导致的负面结果。
- 警示信号:通过某些现象预判潜在危机,带有哲学或伦理色彩。
四、字源解析
- 咎(jiù):本义为灾祸、过失(如《说文解字》释为“灾也”)。
- 征(zhēng):此处指征兆、验证,强调现象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咎征”融合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包含对自然现象的解读,也隐含对人事的规诫。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征兆”反思“过失”,具有历史文化和哲学双重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咎征,一个有着丰富含义的词汇。下面是关于咎征的一些基本信息:
咎征的意思:
咎征是一个成语,意为因非法行为或违背道德规范而遭受惩罚或责备。它强调了不当行为必然会招致不利的结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
咎的部首是口,征的部首是彳。咎具有6个笔画,征具有9个笔画。
来源:
咎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咎征被用来形容那些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会导致负面后果。
繁体:
咎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咎徵」。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咎征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不过,其基本含义并未改变。
例句:
1. 他因为不诚实受到了咎征。
2. 教训是人们从咎征中得到的。
组词:
咎直、咎疵。
近义词:
惩罚、责罚。
反义词:
奖励、表扬。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宝瓶座保训崩坍编人表裘躔度池亭尺一诏充羁怆凄撮科打鬨大折东床佳婿动荡不安耳闻则诵繁生费力不讨好凤阁分判含着骨头露着肉画柙惛谬贱狗椒觞假装金糕鯨音久名向知局陈絶问可欺款坎昆仑犁锄列鼎而食流彩落鴈沉鱼媢恨闵茶敏对牧司欧美髬耏平易近民穷凶极逆帬帽饍宰沙朔婶子食伤失水师团搜讨筒裙同岁生窝聚午桥庄乌头箱垫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