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咎征的意思、咎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咎征的解释

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 蔡沉 集传:“某事失,则某咎徵应。”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惧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入自卧内,问以咎徵。” 严复 《<原富>按语》:“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实而后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咎征”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预示灾祸、过失或凶险的自然异象或征兆。它常与“休征”(预示吉祥的征兆)相对,体现了古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认为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人事的吉凶祸福存在对应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咎 (jiù):
    • 本义:过失、罪责、灾祸。《说文解字》释为“灾也”。
    • 引申义:责备、追究罪责(如“既往不咎”)。
    • 在“咎征”中,“咎”取其“灾祸、凶险”之义。
  2. 征 (zhēng):
    • 本义:行走、远行(如“长征”)。
    • 引申义:迹象、预兆、验证(如“征兆”、“特征”)。
    • 在“咎征”中,“征”取其“征兆、迹象”之义。 合义:“咎征”即预示灾祸或过失将要发生的征兆或迹象。

二、典籍出处与经典释义

“咎征”一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儒家经典《尚书·周书·洪范》:

“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

“咎征”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

  1. 天人关联:认为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咎征)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上天对人间(尤其是统治者)过失或失德的警示与惩罚。
  2. 政治警示:在古代政治哲学中,“咎征”具有重要的劝诫功能。君主和大臣需时刻反省自身行为,若出现灾异(咎征),则需修德、纳谏、调整政策以回应天意。
  3. 历史记载:历代正史(如《史记》、《汉书》及后续各史)的《五行志》、《灾异志》等部分,大量记录了被视为“咎征”的自然现象及其对应的人事解释,成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四、总结

“咎征”一词,源于《尚书·洪范》,指预示灾祸或过失的自然异象或征兆。它根植于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念,强调自然现象与人事吉凶(尤其是君主德行与政治得失)的紧密联系。在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中,“咎征”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承载着深刻的道德警示和政治劝诫功能,是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政治文化及历史叙事的关键概念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咎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咎征”指过失的报应或灾祸的征兆,常与自然现象或人事异常相关联。核心含义包括:

  1. 灾祸应验:如天灾(持续降雨、干旱等)被视为某种过失的后果。
  2. 过失的警示:通过异常现象反映人事不当,强调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

二、古典文献中的用法

  1. 《尚书·洪范》
    最早记载“咎征”概念,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对应。例如:
    • “曰狂,恒雨若”(君主狂妄会导致持续降雨);
    • “曰僭,恒旸若”(行为僭越则引发长期干旱)。
  2. 汉唐典籍
    如李邕《叶公神道碑》提到“问以咎征”,指通过观察天象或异象推断灾祸原因。

三、现代解释

现代语境中,“咎征”多用于强调因果关联,可引申为:

四、字源解析

“咎征”融合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包含对自然现象的解读,也隐含对人事的规诫。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征兆”反思“过失”,具有历史文化和哲学双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胞族拔滞备货贝叶文博证驳嘴苍民俶灵矬人打冤家登报得主电视发射塔定风波匪营焚如浮迹凫舄刚蹇工竣过经过脉雇讬河汉无极怀材圜焘艰钜君子军匮少朗明流年六押陆次论贤梅瓜眠桅敏劭逆民怕怯辟寒品月乾乾浄齐房棋罫穷极思变秋扇鹊醆入港缮饰山隐设祭伸延实成櫯枋探风铁骨土符五浊香蒿险种瑕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