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错误地记载。 南朝 梁 江淹 《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国勋必书,史不谬牘。”
“谬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基本含义
指荒谬错误的言辞或文字,强调内容不符合事实或逻辑。由“谬”(荒谬、错误)和“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引申为文书、文字)组合而成。
出处与用例
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江淹的《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国勋必书,史不谬牍”,意为史书应如实记载功绩,不可有错误。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错误言论或文字记载,尤其适合学术讨论、历史考据等需严谨表达的语境。例如:“此文多处引证失实,堪称谬牍。”
延伸辨析
与“谬误”相比,“谬牍”更侧重书面记录的错误,而非泛指逻辑错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现代引申义,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谬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错误的文章或文字。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谬(mìuì)和牍(dú)。
谬的部首是讠(yán)字旁,共7个笔画;牍的部首是片(piàn)字旁,共片4个笔画。
《谬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原文写作“易于指谬牍,如探嗅(xún)所知。”意思是文章中错误之处如同指出错误之谬牍,就像用嗅觉去寻找事物一样。
《谬牍》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谬字曾被写成“謬”,牍字也曾被写成“牘”。
1. 他的文章里有一些明显的谬牍,缺乏逻辑性和实际性。
2. 这个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总是掺杂着一些谬牍。
1. 谬论:错误的观点或看法。
2. 牍牒:指文书、文件。
1. 荒谬:指荒唐的、无理的情况或事物。
2. 错谬:指错误、谬误。
正确
准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