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设于府寺的鼓。《初学记》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施於府寺曰朝晡鼓,在村墅曰枹鼓。”
朝晡鼓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报时制度,特指在清晨(朝)和傍晚(晡)两个特定时段敲击的鼓声,主要功能是向宫廷、官府及城中居民通报时间,具有重要的时间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作用。
核心释义与词源
“朝”指日出之时(清晨),《说文解字》释“朝,旦也”;“晡”指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玉篇·日部》载“晡,申时也”。“鼓”在此指击鼓报时的行为或信号。因此,“朝晡鼓”即清晨报晓鼓与傍晚报时鼓的合称,标志着一天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官府启闭、城门开关、作息转换)。
历史制度背景
朝晡鼓是唐代都城管理的重要制度。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京师设“街鼓”,由金吾卫掌管,每日依“昼漏尽”(黄昏)与“五更三点”(拂晓)击鼓,以启闭坊市门禁。白居易《晚从省归》中“朝晡颁饼饵,寒暑赐衣裳”即反映了当时官吏依鼓声作息的生活。宋代沿袭此制,《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门桥市井已开”,而傍晚则“放人歇泊”,鼓声成为城市生活的节拍器。
文化意义与影响
朝晡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融入文学意象。杜甫《朝二首》中“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鼓动朝晡急,帆收暮雨悬”即以鼓声衬托行旅之匆促。其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声授时”的时间管理体系,对东亚诸国(如日本平安京的“鼓声”)亦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朝晡鼓”是古代的一种鼓类器具,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朝晡鼓(拼音:cháo bū gǔ)指古代设置在官府或寺庙中的鼓,主要用于报时或仪式活动。
时间与用途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初学记》卷十六引用的《纂要》,说明其使用可追溯至南朝时期。
功能延伸
除报时外,可能也用于官府日常事务的信号传递,如升堂、集会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对比其他鼓类名称,可查阅《初学记》《纂要》等文献。
稗野班点罢懦裱画艺人波连钵拿参扣澄序称旨创啓椎杀丹桂东班恩俸发字封祀辅保付之一叹概述膏油怀二惶惭花说柳说魂不附体虎爪交穷饥渴交攻计要开立看杀客养宽赦掠盗量衷厘局陵卫流霞沦波马蝍蟟眠花藉柳末业陪哭七短八长庆绵亲谊亲姻祇树园肉袒挼弄涩巴巴赡遗省纳四味木送气宿水餐风镶配消淹侠行曦光欣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