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索苇的意思、索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索苇的解释

即苇索。以芦苇所作之绳索。旧俗,元旦悬苇索于门,谓可以御凶邪。《文选·张衡<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 薛综 注:“东海中 度朔山 有二神,一曰 神荼 ,二曰 鬱垒 ,领众鬼之恶害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 李善 注引《风俗通》:“ 黄帝 书,上古时有 神荼 、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下常简閲百鬼,鬼无道理者, 神荼 与 鬱垒 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於门,以御凶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索苇是古代汉语中记录的一种传统编织材料,指用芦苇茎秆加工而成的绳索或编织物。该词由“索”(绳索)与“苇”(芦苇)复合构成,最早见于《诗经》时代的生产工具记载。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索苇特指“以芦苇为原料制作的绳索或席类器物”,其制作工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词源学角度,《说文解字》中“索”本义为“草有茎叶可作绳索”,而“苇”在《尔雅·释草》中被定义为“芦之未秀者”,二者组合后形成专有名词。东汉郑玄在《周礼注疏》中提到,索苇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用于捆扎祭品的环保材料。

在历史应用中,《齐民要术》记载了索苇的具体制作方法:“秋取苇茎,曝干捶软,三股绞合为索”。这种材料因具有柔韧、耐腐的特性,常见于先秦时期的渔猎工具、建筑捆扎及日用器具制作。考古发现显示,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苇编器物与文献记载的索苇工艺高度吻合。

从文化象征层面,《礼记·月令》将索苇纳入“孟冬之月”的物候系统,其制作过程与农时节气紧密相关。汉代《淮南子》更赋予其哲学意涵:“索苇虽柔,能系千钧”,比喻柔中有刚的处世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索苇”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用芦苇编织的绳索。 例如《东京赋》中“对操索苇”,即描述神荼、郁垒两位门神手持苇索捉鬼的场景。

  2. 民俗用途
    古代元旦(春节)有在门上悬挂苇索的习俗,认为可以驱除凶邪。 这一传统源自黄帝时期的神话传说,苇索与桃木、门神等共同构成辟邪符号。

二、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索苇”象征合作互助,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三、相关典故

《东京赋》记载:“度朔作梗,守以鬱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这里“索苇”作为神话道具,强化了其驱邪的文化符号意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风俗通》《说文解字》等古籍,或查阅《东京赋》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齐放暴谩豹蔚悲荒比儿嬖孽不顶事不屑毁誉羼戏舂相抽脚丑剧搊弹词丹爓打钎谛眂涤瑕蹈隙洞窟独白草恶诗放世发综指示飞翥丰采覆考丐颉告难耕云播雨构求购赏龟蒙后骑户钩窘绌克伏款式拉叉郎子联句流兵六司伦要磨算清明上河图晴雨表筛除绳河市赋十人九慕师王秫稭頽垣败井土事尪瘠无疵五馆梧鼠之技香茗香楠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