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苇索。以芦苇所作之绳索。旧俗,元旦悬苇索于门,谓可以御凶邪。《文选·张衡<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 薛综 注:“东海中 度朔山 有二神,一曰 神荼 ,二曰 鬱垒 ,领众鬼之恶害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 李善 注引《风俗通》:“ 黄帝 书,上古时有 神荼 、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下常简閲百鬼,鬼无道理者, 神荼 与 鬱垒 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於门,以御凶也。”
“索苇”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字面含义
指用芦苇编织的绳索。 例如《东京赋》中“对操索苇”,即描述神荼、郁垒两位门神手持苇索捉鬼的场景。
民俗用途
古代元旦(春节)有在门上悬挂苇索的习俗,认为可以驱除凶邪。 这一传统源自黄帝时期的神话传说,苇索与桃木、门神等共同构成辟邪符号。
部分文献(如)提到“索苇”象征合作互助,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东京赋》记载:“度朔作梗,守以鬱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这里“索苇”作为神话道具,强化了其驱邪的文化符号意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风俗通》《说文解字》等古籍,或查阅《东京赋》原文。
《索苇》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该词表达了“寻找芦苇”的意思。
《索苇》的第一个字《索》的部首是“纟”,笔画数为10。 《索苇》的第二个字《苇》的部首是“艹”,笔画数为9。
《索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人们会使用芦苇来编织篮筐、席子和绳索等物品。因此,寻找芦苇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索苇》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索葦」。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索苇》的古代写法为「索葦」。
1.他在河边索苇,准备编制一个篮子。
2.她爱在湖边索苇,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1.索取:寻找并获取。
2.葦草:芦苇的别称。
3.索引:查找信息的工具。
4.苇席:用芦苇织成的席子。
1.寻找:搜寻。
2.搜寻:寻找。
1.放弃:停止寻找。
2.失去:不再拥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