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説帖的意思、説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説帖的解释

1.便柬;便帖。《金6*6*梅词话》第七五回:“你写个説帖来,幸得他后日还有一席酒在这里,等我抵面和他説又好説些。”《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杜少卿 写説帖,请这两人来陪表兄。”《痛史》第二回:“ 巫忠 点了点头。 似道 便走到里面套间里,写了一个説帖,叫家人送去太医院。”

2.条陈、建议书一类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拿白摺子写了説帖,派管家当堂呈递。”《老残游记》第三回:“至於其中曲折,亦非倾盖之间所能尽的,容慢慢的做个説帖呈出览了。”《光明日报》1979.1.27:“不过 李时珍 连续给皇帝上了两次‘说帖’(群众来信),都被太医院扣压了,好像石沉大海,消息全无。”

3.外交照会。 清 林则徐 《会谕义律分别准驳事宜》:“本大臣、本部堂查閲此次説帖,尚不及前次之明白。” 夏衍 《懒寻旧梦录》二:“ 中国 代表在 巴黎 和会上提出了关于 山东 问题的说帖。”

4.告示;启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在电线柱子和墙壁上,夏天常有劝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诫父母,快给儿女去种牛痘的说帖,上面还画着一个穿红衫的小孩子。”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説帖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説帖”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性较强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用法及文献记录三方面解析:

  1. 字形释义

    “説”为“说”的异体字,本义为陈述、解释;“帖”原指文书、便条,引申为书面文件。二字组合后,指代以书面形式陈述意见或主张的文书。清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陈述意见或建议的正式文书”。

  2. 历史用法

    在清代外交文献中,“説帖”特指官方交涉文书,例如《筹办夷务始末》记载,1840年林则徐曾通过“説帖”向英国商船传递禁烟政策。民间语境中,该词亦指代向官府呈递的申诉书或建议书,如《清稗类钞》载有乡绅以“説帖”陈情赋税问题。

  3. 现代语用演变

    当代汉语中,“説帖”一词已罕用,但在历史研究和文献学领域仍具研究价值。台湾地区保留该词于部分公文术语中,指代政策说明文件,例如《台湾公文程式条例》对传统文书格式的沿革说明。

(注:因相关古籍文献无公开数字资源,引用来源标注《汉语大词典》《筹办夷务始末》等纸质出版物,暂无法提供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説帖”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读音


二、主要释义

  1. 条陈或建议书
    指条理清晰地陈述意见、建议的书面材料。例如:

    • 《老残游记》中提到“做个说帖呈览”,即通过文书形式提交建议。
    • 现代用法中,可类比“提案”或“报告”,如《光明日报》提及李时珍向皇帝提交“说帖”(类似建议信)。
  2. 外交文书
    在历史及外交场景中,指正式的外交照会或声明。例如:

    • 林则徐曾用“说帖”与外国代表交涉;
    • 夏衍提到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交山东问题的说帖。
  3. 便柬或告示
    指简短的便条、启事或公告。例如:

    • 《金瓶梅词话》中“写个说帖”指便条;
    • 清代文献中“说帖”也用于张贴告示。

三、其他语境中的延伸


四、总结

“説帖”的核心含义是通过书面形式陈述意见的文书,具体场景中可细化为建议书、外交照会或便条。需注意读音(tiě)及历史文献中的特殊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等古典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奥说白鹤茶白虹贯日白鹿皮币板堞薄躯笔床策第钗荆颤笃簌偿冤谄容大发巅疾督责二十二史坟封蜂须干休高步阔视稿纸冠笄孤累棍蠧咳声叹气鸿融后脚灰炉介士饥乏吉罗米突金龟壻静温就书饥约倦眼恳愿口籍快意侉戏困兽怜见凌励礼用録子懋勤殿眉言明黄木棦凝寒帡蒙千里马请酒深毖是事肆觐土阜无肠可断下根祥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