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笄的意思、冠笄的详细解释
冠笄的解释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
(1).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2).指成年男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
(3).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懺。”
词语分解
- 冠的解释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子。鸡冠。树冠。冠状动脉。 冠 à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冠。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 笄的解释 笄 ī 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笄。弁笄。 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笄年。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冠笄(guān jī)是中国古代标志男女成年的重要礼仪,由“冠礼”和“笄礼”两部分组成,分别象征男子与女子步入成年阶段的社会身份转变。
一、字义解析
- 冠
本义指帽子,引申为男子成年时束发戴冠的仪式。《说文解字》载:“冠,弁冕之总名也”,象征男子脱离童稚,承担社会责任。
- 笄
指女子盘发插簪的饰物,《仪礼·士昏礼》注:“笄,女之礼饰”,后特指女子十五岁左右举行的成人礼,以簪束发标志婚龄。
二、礼仪制度与文化内涵
- 年龄与仪式
- 冠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由父兄主持,加冠三次(缁布冠、皮弁、爵弁),象征获得治人、从政、祭祀的权利。
- 笄礼: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行笄礼,由女性长辈主持,绾发加簪(笄),表示可婚配持家。未许嫁者最迟二十岁行礼(《礼记·内则》)。
- 社会象征
冠笄之礼是儒家“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礼记·冠义》强调:“冠者,礼之始也”,标志个体获得社会角色与道德责任,需遵循“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的伦理规范。
三、历史演变与文献记载
- 周代定制
冠笄礼成型于周代,纳入“五礼”中的嘉礼。《周礼·春官》明确其由宗伯执掌,成为贵族阶层身份认证的法定仪式。
- 典籍依据
-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 《仪礼·士冠礼》详述三加冠、取表字、拜见君亲等流程,奠定后世礼制基础。
四、文化延伸
“冠笄”衍生出相关文化概念:
- 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成年(如《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
-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后成为青年男子的代称。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注本)
- 《礼记·冠义》《礼记·内则》(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仪礼·士冠礼》(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
-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13年)
网络扩展解释
“冠笄”是中国古代汉族男女成年礼的统称,包含以下核心含义及延伸解释:
一、基本定义
“冠”指男子成年礼,“笄”指女子成年礼,合称表示男女达到适婚年龄后举行的仪式。此礼后,象征正式步入成年,具备婚嫁资格。
二、具体年龄与仪式内容
- 冠礼(男子)
- 年龄:男子满20岁(一说“二十而冠”)。
- 仪式:加冠(戴冠帽)、结发,标志成为“士”阶层,可参与家族事务及婚娶。
- 笄礼(女子)
- 年龄:女子满15岁(或订婚时)。
- 仪式:盘发加笄(簪子),表示可议婚待嫁。
三、社会意义
- 身份象征:通过仪式获得社会认可,如《礼记·乐记》载:“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 婚嫁前提:行冠笄礼后,男女方具备合法结婚资格,如黄历中“宜冠笄”即指适合举行成年礼的吉日()。
四、其他引申含义
- 指代成年男女:如清代文献中“未及冠笄者”即未成年者()。
- 僧尼还俗:明代笔记中“使其冠笄”指勒令犯戒僧尼蓄发还俗()。
五、现代应用
现今黄历中的“冠笄”多指传统习俗的延续,用于选择吉日举行成年礼或象征性仪式,常见于文化庆典或民俗活动中()。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考证(如《礼记》《客座赘语》等),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宝瑛八屯背道儿差布畅遂传餐川人传致胶捶背凑巴当番撢掞电光朝露丢丑对事顿踣风信分至傅满根原海不扬波汉京回茬贿买郊丘娇羞禁语鸠尾开业魁士累夜连卺林莽六证洛宾笙落土率割没匿门道闷闷摸不着南山溺意秾郁普选契卡山甫上究省节属耳目私寓素契淘金热天渊之隔唾井文符诬拿限訾销魂下眼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