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冠笄的意思、冠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冠笄的解释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

(1).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2).指成年男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

(3).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冠笄”是中国古代汉族男女成年礼的统称,包含以下核心含义及延伸解释:

一、基本定义

“冠”指男子成年礼,“笄”指女子成年礼,合称表示男女达到适婚年龄后举行的仪式。此礼后,象征正式步入成年,具备婚嫁资格。

二、具体年龄与仪式内容

  1. 冠礼(男子)
    • 年龄:男子满20岁(一说“二十而冠”)。
    • 仪式:加冠(戴冠帽)、结发,标志成为“士”阶层,可参与家族事务及婚娶。
  2. 笄礼(女子)
    • 年龄:女子满15岁(或订婚时)。
    • 仪式:盘发加笄(簪子),表示可议婚待嫁。

三、社会意义

四、其他引申含义

  1. 指代成年男女:如清代文献中“未及冠笄者”即未成年者()。
  2. 僧尼还俗:明代笔记中“使其冠笄”指勒令犯戒僧尼蓄发还俗()。

五、现代应用

现今黄历中的“冠笄”多指传统习俗的延续,用于选择吉日举行成年礼或象征性仪式,常见于文化庆典或民俗活动中()。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考证(如《礼记》《客座赘语》等),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冠笄

冠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冠”和“笄”。冠笄在古代指的是女子成年时戴冠和喜庆笄的仪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部首:冠(首次部首为“冖”字旁);笄(首次部首为“⺮”字旁)

冠的笔画数为冖+7=8画;笄的笔画数为⺮+2=3画。

来源

冠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礼制。在古代,年满15岁的女子将举行成人仪式,即戴上冠以示成年,同时在发际撮上三根笄子表示成熟和喜庆。

繁体

冠笄的繁体字为「冠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使用的冠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常见写法是「冠儿」或「冠儿光」。

古代笄字的写法为「穀」,读音为gǔ。

例句

1. 今天是小红的冠笄礼,她戴上了华丽的冠冕和三根红笄。

2. 冠笄仪式是中国古代女子转入成年的重要仪式。

组词

冠冕、冠盖、冠亚军、笄头

近义词

冕、笄、冠冕

反义词

未成年、稚气

别人正在浏览...

暗息卑职伯乐顾补漏订讹仓海侧身差点楚邑除中窜点黨禁登牓费设凤钗伏低呒然肤诉公用鹤涧花緑头汇报餬刷加密兼岁稽检竞赛进士绝不护短鶌居菌苗开祭扛半拉子活抗行鍞锵狂发砻错笼箨卖渡慢黩美孚灯麪环迷妄女强人徬徨旆旌蒲萄宫启颡雀雉化癯辱日边收掘殊渥笋脯台旨贪狼天池铁官象器詨讹谢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