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饿困乏。《史记·平準书》:“其明年, 山 东被水菑,民多飢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邓城巫》:“巫亦藉此自给,无飢乏之虑。”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倪云林纳粟补官》:“应时君之詔,以济飢乏,非求贵也。”
飢饿困乏。饥,通“ 飢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餘,行人无饥乏之色。”
“饥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饥饿困乏,通常用来描述因食物短缺或体力消耗导致的饥饿与疲乏并存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饥”通“飢”,指饥饿;“乏”指疲乏、困倦。二者结合后,既强调生理上的饥饿感,也包含因饥饿引发的体力衰竭。
引申意义
在古籍中,该词常与灾荒、战乱等社会背景关联,反映民生疾苦。例如《史记·平準书》提到“山东被水菑,民多飢乏”,即描述自然灾害后民众的困顿。
历史文献
现代造句
“饥乏”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以及饥饿作为民生问题的历史普遍性。该词不仅描述个体状态,也映射出社会经济的动荡。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查字典、汉典等来源。
《饥乏》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人因为缺乏食物而感到饥饿和疲惫的状态。
《饥乏》这个词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饣(食物的部首)和乏(意思为不足、缺少)。这个词共有11画。
“饥乏”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震卦》:“饥乃休,马于宗,获匪其丑,无咎。”意思是当饥饿时,停止前进,驻足歇息,等待合适的时机。后来,这个词逐渐脱离了《易经》的用法,成为一个独立词汇,表示人们因为饥饿而疲惫的状态。
繁体字中,《饥乏》的写法为「飢乏」。
在古代汉字中,《饥乏》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记载的写法为「飢罰」。
1. 饥乏困倦的旅游者,找到一家餐馆休息并填饱肚子。
2. 长时间的饥乏使他的体力和精神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组词方面,可以与《饥乏》搭配使用的词汇有:饥饿、乏力、饥馑等。
与《饥乏》意思相近的词有:饥饿、饥渴、饥荒。
与《饥乏》意思相反的词有:饱足、饱满、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