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寒的意思、凝寒的详细解释
凝寒的解释
严寒。《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 注:“凝,严也。”《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 唐 孔颖达 疏:“冬时凝寒之气在於地上,水又清轻,羽既稟其寒气,又象水声,故其数少。” 宋 曾巩 《降龙》诗:“凝寒堕指热侵骨,一宴百盏倾金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其时天气凝寒,注汤沃面过了,将残汤倾去,还有倾不了的,多少留些在盆内。过了一夜,凝结成冰。”
词语分解
- 凝的解释 凝 í 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凝结。凝固。凝冻。凝集。凝脂。凝滞。 聚集,集中:凝聚。凝重(恘 )。凝神(聚精会神)。凝思。凝眸。凝睇(注视)。凝练。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寒的解释 寒 á 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害怕:寒心。 穷困,
专业解析
凝寒,汉语词汇,读音为níng hán,其核心含义指极其寒冷、严寒,常用于形容深冬时节或冰雪环境的酷寒状态。
详细释义:
-
字义解析:
- 凝: 本义指液体遇冷凝结成固体,引申为聚集、集中、冻结之意。在“凝寒”中,强调寒冷达到使万物凝结的程度。
- 寒: 指温度低,冷。在“凝寒”中,表示寒冷的程度。
-
词义:
- 形容极其寒冷、酷寒的天气或环境。它比一般的“寒冷”程度更深,带有一种寒气凝结、刺骨、万物仿佛被冻结的意象。常用于描绘深冬、冰雪覆盖或高寒地带的严酷气候。
-
文学与文化中的运用:
- “凝寒”一词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常出现在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用以渲染萧瑟、肃杀或坚韧的意境。
- 最著名的用例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的“凝寒”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和考验,用以衬托松柏(比喻志士)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引自《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 唐代杜甫在《前苦寒行二首》中也写到:“凝寒蛰毒虫”,描绘了严寒使毒虫蛰伏的景象。(引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
现代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凝寒”仍在使用,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形容极度的寒冷。
- 例如:“北国冬日,凝寒刺骨。”、“山顶终年凝寒,积雪不化。”
- 有时也用于比喻严峻的考验或冷酷的环境。
“凝寒”是一个形容极度严寒的书面词汇,蕴含着寒气凝结、万物萧瑟的意象。它源自古典文学,至今仍用于描绘酷寒的环境或比喻严峻的考验,其核心在于强调寒冷的极致程度和凝结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凝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严寒、极度的寒冷,常用于形容冬季或寒冷环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凝寒”由“凝”(凝固、冻结)和“寒”(寒冷)组合而成,字面指寒气凝结的状态,引申为极端寒冷的气候或环境。例如:
- 形容冬季严寒:“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诗);
- 描述寒冷气候:“冬时凝寒之气在于地上”(唐代孔颖达对《礼记》的注解)。
二、出处与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
- 《文选·刘桢<赠从弟>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强调松柏在严寒中坚韧的特性。
-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天气凝寒,残汤凝结成冰”,描述寒冷导致水结冰的现象。
三、用法与扩展
- 文学意象:多用于诗词中,通过寒冷环境反衬坚韧品格(如松柏)或渲染萧瑟氛围。
- 现代应用:可形容极寒天气或比喻严峻的处境,如“凝寒的冬夜”“经济凝寒期”。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严寒、酷寒、凛冽。
- 反义词:酷暑、炎炎、炽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文选》《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呗赞徧施碧鬟红袖冰球运动部辖采获参提澄波沉勇纯壹淡巴菰戥秤二道毛风旋电掣抚藏干欺果勇和语红牌鸿私黄牛妪谎敲才家落缴缠窖货惊梦金鲸僦赁捃拾喀杂跬誉陵架柳弱花娇楼揽罗绾铭骨密思乃是铅丹锵訇起明顷刻酒轻屑青玄请业耆彦奇中上栋下宇山屹塔鼠舞岁衰缩印态臣糖稀棠苎襕衫谈交套马田青条直图维歪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