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用礼仪约束。《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 裴松之 注引《亮集》:“昔 成都 初定,议者以为 来敏 乱羣,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
“礼用”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通过礼仪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或引导。该词强调礼仪在规范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中的实际应用,如《三国志》注引《亮集》提到“无所礼用”,即指未以礼仪约束来敏的行为。
词语结构
语境应用 典型用例可见于三国时期文献,如裴松之注《三国志》中的“无所礼用”,反映当时对礼仪规范作用的讨论。现代文学中偶见比喻性使用,如“鸟类的婚礼用珍珠点缀草地”这类诗意化表达。
关联概念 与成语“礼尚往来”(lǐ shàng wǎng lái)存在关联性,二者均强调礼仪在人际互动中的双向规范作用。
此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重点关注“礼”作为社会规范与“用”作为实践手段的结合意义。
“礼用”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礼”和“用”。
在《说文解字》中,部首“礻”代表着礼仪。而部首“用”表示使用。所以,“礼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运用礼仪。
笔画方面,字母“礼”一共由四画组成,部首“礻”占据三画部分,另外一画在右边;而字母“用”可以分为五画,上面有一横,下面有四竖。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礼仪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规范,它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因此,“礼用”对于古代人来说非常重要,意味着运用礼仪之道。
在繁体字中,“礼用”也被写作“禮用”,保留了原本的含义和词形。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代的“礼用”字写作“礿”,甚至还有一种古文化写作“識”。
以下是一些关于“礼用”的例句:
下面列举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1. 组词: 礼仪、礼貌、仪式、礼节、仪容。
2. 近义词: 礼节、礼貌、礼仪、规矩。
3. 反义词: 粗鲁、无礼、不敬、草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