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大德之人。《晋书·隐逸传·索袭》:“ 索先生 硕德名儒,真可以諮大义。”《南史·周弘正传》:“ 弘正 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可谓古之老成,朝之硕德。” 明 宋濂 《送璞原师还越中序》:“ 白云悦公 ,时硕德也,身居巖壑,名闻禁闕。”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寄巢墓志铭》:“ 桐 多名家, 方 为巨族,硕德英贤,联行并育。”
(2).大德。 唐 刘禹锡 《为京兆李尹答于襄州第一书》:“其宗勋有八柱之贵,其硕德有三老之重。” 宋 苏轼 《上监司谢礼上启》:“此盖伏遇某官硕德庇民,宏才伟世。”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侯既以硕德宏量高出一时,而君復以忠厚济之。” 沉从文 《边城》二:“惟运用这种习惯规矩排调一切的,必需一个高年硕德的中心人物。”
硕德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核心含义与延伸内涵:
指高尚的德行或德高望重之人。
例证:
《尚书·周书·君奭》:“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注:“造德”即“硕德”,指德高长者)
德高望重者
指德行深厚、受人敬仰之人,多见于历史文献对贤臣、名士的称颂。
例证:
《后汉书·黄琼传》:“聘南阳樊英、江夏黄琼、广汉杨厚、会稽贺纯,皆硕德名儒。”
宏大功德
形容对社稷或百姓有深远贡献的功业,常与“丰功”并用。
例证:
宋代王禹偁《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丰功硕德,具载史官。”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硕”喻德行坚实);
“君子以反身修德”,孔颖达疏:“修德谓硕德,德行弥大。”
详见:
“硕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常用于尊称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的人物。例如《晋书》中称索袭为“硕德名儒”,韩愈也用“朝之硕德”形容张正甫,均体现对德才兼备者的赞誉。
表示大德或高尚品德
强调道德修养的深厚与崇高,如唐代刘禹锡以“硕德有三老之重”形容某人的德行厚重。
“硕德”融合了“大才”与“厚德”的双重特质,既可用于描述个人的德才高度,也可作为对尊长或贤者的敬称。其核心在于强调道德与才能的并重,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立德”与“立言”并行的价值观。
变卦裁音偿息廛宅尘容饬谨敕身传花击鼓触感赐给蹿房越脊打调丹桂都胜都省二乔翻译官功德主怪异鬼宿度河鼓角黑账合衣虹梁鸿致后轨黄土包子剪报交诟蓟邱九华殿积小成大乐容丽唱冒昧孟姜女门外楼头麋畯明琼秣马頖水破睡谴死清愁让让磉盘三明散振三智五猜神德隋祭擡估脱鞾外强外命汪翔无所事事遐坰仙书云篆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