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以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后亦以指尚书省长官或尚书省政事堂。 唐 韩愈 《复仇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异同,必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闻奏者。” 马其昶 题解:“公此议欲令凡事发,具其事下尚书省集议。”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都省》:“ 汉 以僕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至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是则都省之号,始自 汉 也。”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须有日御帘前高捧三臺印,都省里安身正一品。”
(2).都察院。《水浒传》第五九回:“﹝ 贺太守 ﹞把 鲁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来钉了,押下死囚牢里去。一面申闻都省,乞请明降如何。”参见“ 都堂 ”。
都省在汉语词典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分别体现其作为名词和动词的用法:
指隋唐至宋代的中央行政中枢尚书省。因其总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统辖全国政务,故称“都省”。
例证:
《新唐书·百官志》载:“尚书省……其属有六部,国政之本,号曰都省。”
权威来源: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将“都省”列为尚书省别称,强调其“总辖百官”的职能。
由“都”(总括)与“省”(视察、管理)组合,表示全面管辖或总领事务。
例证:
宋代公文常见“都省指挥”一词,意为“尚书省统一下达的指令”。
权威来源: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此义项,引《宋史·职官志》佐证其行政语境用法。
“都省”作为历史行政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官制的文献。其词义演变体现了从具体官署名称到抽象管理行为的延伸,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
参考资料:
“都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汉代起源
汉代设仆射总理六尚书,称为“都省”,是中央行政核心机构。至唐代垂拱年间(685-688年),尚书省正式改称“都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筹六部政务。
职能演变
“都省”主要指汉唐至宋元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尚书省),兼具政务决策与执行功能。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史料。
哀愁暗诵鳌掷鲸呿保险公司悲田草本唱文书陈朱池鱼之祸犨鸡淳深春诵夏絃躭玩达书邮电扇鹅鴈方司格风入松封坛赙恤钢硬供称勾连官星孤驿行僞濠隍环境自净化元回连江滩鲛客镜象进麾泬若军令如山倒狂生款啓连城玉六转儿吕剧面光南箕北斗轻忽驱遏让手蕊珠宫丧胆销魂山栖谷隐山乐官世谱胎蚌体趣童顽通奏无冀舞弄下江兵闲淘气洗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