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德的意思、神德的详细解释
神德的解释
高洁的品德。《楚辞·贾谊<惜誓>》:“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王逸 注:“言彼神智之鸟,乃与圣人合德,见非其时,则远藏匿迹。”《淮南子·泰族训》:“巧诈藏於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
词语分解
- 神的解释 神 é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神仙。神怪。神主。神社。神农。神甫。神权。鬼使神差。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神秘。神奇。神异。神话。神机妙算。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神勇。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专业解析
“神德”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单字“神”与“德”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主要用于形容超凡、神圣的品德或恩德。
核心释义:
“神德”意指神圣的品德、超凡的德行或神明的恩泽。它强调的是一种超越凡人境界、具有神圣性或不可思议力量的道德品质或恩惠。
- “神”:本义指神灵、天神,引申为玄妙、高超、不可思议、非凡等含义。在这里修饰“德”,强调其非凡和神圣的属性。
- “德”:本义为升、登,引申为道德、品行、恩惠、福泽等含义。在“神德”中,主要指崇高的品德或神明赐予的恩惠。
具体用法与语境:
-
形容圣贤或神明的崇高品德: 指圣贤或神明所具备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完美、高尚的道德境界。
- 示例: “圣人具神德,泽被苍生。” (形容圣人的品德超凡入圣,恩泽遍及百姓)。
- 文献参考: 在道家或儒家典籍中,常用来形容得道高人、圣王或神祇的内在修养境界。例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论及修仙得道者时,可能隐含此意(具体语境需查证原文,但“神德”一词符合其描述超凡境界的词汇体系)。
-
指神明赐予的恩惠或福泽: 指上天、神灵降下的恩德、庇佑或祥瑞。
- 示例: “感念神德,建祠以祀。” (感激神明赐予的恩德,建立祠堂来祭祀)。
- 文献参考: 在古代祭祀文献、碑铭或描述祥瑞、神迹的文本中可能出现。例如,在记载帝王功绩或祥瑞出现的官方文书(如史书、地方志)中,可能会用“神德”来形容上天眷顾的恩泽。
“神德”是一个带有浓厚古典和宗教/哲学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在于强调“神圣性”与“道德/恩惠”的结合。它或用于赞颂圣贤、神明超凡脱俗的完美品德,或用于表达对神明所赐福泽恩惠的敬畏与感恩。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哲学思想或特定宗教语境中。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最权威的汉语历史语文辞典之一,对古汉语词汇释义详尽) 。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侧重古代文献常用词释义) 。
- 《抱朴子·内篇》 (东晋葛洪著,道教重要典籍,其中词汇体系可佐证“神德”在描述超凡境界时的适用性) 。
- 古代史书、典籍及碑铭文献 (如《史记》、《汉书》、地方志、寺庙碑文等,可能包含该词的具体用例,需根据研究主题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神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神德”由“神”和“德”组合而成:
- 神:可指神明或超凡脱俗之人;
- 德:指品德、德行。
整体意为高尚的品德,多用于形容圣人、神明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二、文献出处
- 古典典籍:
- 《楚辞·贾谊〈惜誓〉》:“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王逸注:“言彼神智之鸟,乃与圣人合德,见非其时,则远藏匿迹。”
- 《淮南子·泰族训》:“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
三、使用场景
- 形容人物:强调道德高尚、行为规范,如“圣人神德”;
- 宗教文化:用于描述神明或宗教仪式中的德行,例如峇里岛人祭拜米神德威诗礼的习俗。
四、近义与延伸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文化语境中。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楚辞》《淮南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罢直鼻孔博文约礼布燮蚕耕长薄朝日坛吃得来创述怆恤出言吐语出院粗酒德牧顶端断酒饭菜发日敕風議抚今追昔符牌符师诡辨沆瀣浆黑云合龙门弘量哄劝黄昏子忌害景迹谨忠九围诀法客屦苦参来萃了身达命齧铁牛山泪耦俪旁压力千仓万箱清苍七死八活劝厉散叛僧供上马杯慎辞伸曳庶尹松院隧埒岁首完名香橼线性表狎赏缬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