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脱靴”。1.脱掉靴子。《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 尝侍帝,醉,使 高力士 脱鞾。” 宋 苏轼 《李太白碑阴记》:“方 高力士 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 太白 使脱鞾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
(2).典出《旧唐书·崔戎传》:“将行,州人恋惜遮道至有解鞾断鐙者。”后来即用为故事,表示百姓对去任地方官的挽留。或脱去旧靴,换上新靴,以示遗爱。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事起》:“去任官百姓脱鞾,起於 唐 崔戎 ,歷今遂为故事,即贪酷吏亦用此法。”《醉醒石》第七回:“离任时,也毕竟寻几箇游花百姓,脱靴挽留。”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遯》:“脱靴是从来的恶套,原不必行。”
“脱鞾”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uō xuē,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字面含义
指“脱掉靴子”的动作,即字面意义上的脱下鞋子。例如在礼仪或特定场合中,可能需要脱靴以示尊重或适应环境。
历史典故
该词源自《旧唐书·崔戎传》的记载:崔戎离任时,百姓因不舍而“解靴断镫”以挽留。后世以此典故表示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深切爱戴,或通过“脱旧靴、换新靴”的仪式象征官员离任时的遗爱。
其他解释
在部分语境中,“脱鞾”也可能与唐代诗人李白“力士脱靴”的典故相关,体现文人的傲骨与不拘礼节,但此说法需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考证。
注意:由于相关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汉语大词典》《旧唐书》等古籍或权威辞书进一步核实细节。
《脱鞾》(tuō quī)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形容一个人或动物脱去外层的硬壳或壳子。比喻去掉束缚,显露真实的本性。
该词由“革”和“击”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革”(gé)表示皮革或鳞甲,用作指示物的外层。而“击”(jī)则表示拆卸或移去。
《脱鞾》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养蚕业。蚕的幼虫从娇嫩的卵孵化出来后,会分泌出一种硬壳,俗称为“鞾”。当蚕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就会挣脱这层硬壳,这个过程叫做“脱鞾”。
《脱鞾》的繁体字为「脫鞹」。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它的部分旧字体为「脫韁」,其中的“韁”(jiāng)是指马头的缰绳。
《脱鞾》这个词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使用。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年过四十,终于脱鞾,开始为自己过着真实的生活。
2. 这只蛇刚脱鞾就显得更加灵活。
3.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迅猛发展,脱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鞾。
组词:挣脱、敞开、裸露、解放。
近义词:褪去、摈除。
反义词:束缚、包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