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册对的意思、册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册对的解释

对答皇帝书于诏册的政事、经义等设问。 宋 范仲淹 《举张伯玉应制科状》:“﹝ 伯玉 ﹞尝应科举,未亲册对。如令仰被清问,罄陈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论,副大君之虚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册对"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用两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构成 "册"在甲骨文中作"",本指编连成卷的竹简,《说文解字》释为"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也"。后引申为帝王封赠的文书,如《尚书·金縢》"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对"在《尔雅·释言》中解作"应也",特指臣子对君主的应答,《礼记·曲礼》载"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郑玄注:"诸侯春见曰朝,受挚于朝,受享于庙,生气文也。秋见曰觐,一受之于庙,杀气质也。"

二、历史语境 据《周礼·春官·内史》记载:"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郑玄注:"策谓以简策书王命"。汉代经学家郑众在《周官解诂》中指出:"策,简书也。对,答也,应也",说明"册对"最初指代君臣间以简册为载体的公文往来。

三、语用特征

  1. 文体形式:特指以竹木简牍为载体的官方文书,如《汉书·武帝纪》载元朔元年诏书"著之于册",颜师古注:"册,谓编简也"
  2. 仪式属性:包含册封与应对的双向互动,《唐六典》卷九记载中书省职责:"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后建嫡,封树藩屏,宠命尊贤,临轩备礼则用之"
  3. 语言规范:遵循特定公文格式,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将"册"类公文细分为祝册、玉册、立册、封册等十一类

来源参考: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 郑玄《周礼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点校本)
  3.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

网络扩展解释

“册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一、基本解释

“册对”指古代臣子或考生对答皇帝在诏册中提出的政事、经义等设问,属于一种正式的书面或口头应答形式。例如宋代范仲淹在《举张伯玉应制科状》中提到张伯玉“未亲册对”,即指其未直接参与过皇帝的策问应答。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1. 科举制度:在宋代科举中,“册对”是考生应对皇帝策问的重要环节,内容涉及治国策略、经典释义等。
  2. 君臣奏对:官员需通过“册对”回应皇帝诏书中的具体问题,体现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能力。

三、相关扩展

四、例句参考

范仲淹原文:“如令仰被清问,罄陈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论,副大君之虚怀。”
此处“清问”即指皇帝的提问,“册对”则是臣子的详尽应答。

五、注意

个别资料(如)将“册对”解释为“对立矛盾的事物”,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需结合历史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半工半读伴奏步兵战车彩绣差除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传柄移藉黨見答问如流蹬心拳點唇堤垸东女发标繁音風后高里拱揖乖变寡剌关合槐蚁胡鼓湖南省火孽加笄教率借掇解罗九县两半球立地书橱邻家笛六印蒙茸俛默民氓嶷爽呸抢普度群生牵萝补屋清绮丘樊齐王舍牛曲阿酒柔能克刚若然撒刁三辅生蓄神足月衰世数日恶四奥送亡蛙吠外内弦外之意小败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