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梁惠王上》:“王( 齐宣王 )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鐘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捨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唐高祖 《禁行刑屠6*杀诏》:“朕祗膺灵命,抚遂羣生,言念亭育,无忘鉴昧。 殷帝 去网,庶踵前修; 齐王 捨牛,实符本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齐王舍牛汉语 快速查询。
“齐王舍牛”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齐宣王不忍杀牛祭祀的故事。齐宣王见一头牛被牵去宰杀时恐惧发抖,心生怜悯,命人以羊替代牛完成祭祀。此事展现了齐宣王对生灵的恻隐之心,后被孟子用作宣扬“仁政”思想的例证。
该成语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中的仁爱思想,至今仍具有警示统治者需心怀苍生的现实意义。
《齐王舍牛》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宝贵的东西。比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不惜牺牲重要的利益。
《齐王舍牛》的成语由五个汉字组成。其中,齐(骨)和王(玉)的部首是骨和玉,舍(艹)的部首是艹,牛(牜)的部首是牜。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确定这些汉字的基本意思和古代的写法。
《齐王舍牛》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韩非子》这本古代兵法书。其中的典故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为了试探自己的大臣是否忠诚,以及是否爱国,他做出了一个残酷而苛刻的考验。他下令要公开举行比武大会,胜者将会获得一头肥壮的牛作为奖励。然而,比赛进行到一半时,齐国的危难就来临了。国王突然宣布敌军入侵,要求短时间内组建军队。在这个危急时刻,只有一位大臣放下手中的武器,立即前往组建军队。这位大臣就是“齐王舍牛”的主角。他舍弃了牛的诱惑,选择了国家的利益。
《齊王捨牛》是《齐王舍牛》的繁体字写法。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齐王舍牛》这个成语中,齐字的写法为“斉”,舍字的写法为“捨”,牛字的写法为“牜”。这种古代的写法在字形和笔画上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
他为了追求权力地位,竟然齐王舍牛,真是令人心寒。
舍己为人、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舍己救人
倍利忘义、丧心病狂、纸包不住火、食言而肥
舍己为人、舍己救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