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奉王令。《管子·形势》:“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故曰:衔令者,君之尊也。”
“衔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án lìng,其核心含义为遵奉王令,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严格遵循并执行君主的命令,强调对王权的服从与忠诚。这一概念常见于古代政治语境,体现法令与民心的契合性。
出处与背景
源自《管子·形势》:“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故曰:衔令者,君之尊也。”,说明法令顺应民意时,君主权威得以彰显。
字义分解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臣子或执行者严格遵从上级指令的行为,如“衔令而行,不敢有违”。明代诗词中亦有“衔令死犹爱”的表述,体现对命令的忠诚。
权威性说明
该词释义在《汉典》《查字典》等高权威来源中一致,而《管子》作为先秦典籍进一步佐证其历史渊源。
《衔令》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接受上级的命令或指示。在工作或军事上,下属接受上级的指令、职责或任务都可以称为“衔令”。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官员、军队或组织中执行命令的行为。
《衔令》这个词的部首是“衤”(衣字旁),笔画数为10。
《衔令》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虞盖传》中。在古代社会,这个词语用于描述军队士兵执行上级命令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渐渐演变成今天表示接受任命或指令的意思。
衔令的繁体字为「銜令」。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也有所不同。《衔令》这个成语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銜令」。
1. 这个士兵始终忠心耿耿,永远严格地衔令行事。
2. 官员们都遵守了纪律,积极地衔令完成工作任务。
组词:衔接、衔言、衔山陟岳、衔冰吞檗。
服从命令、接受指令、听从安排。
违抗命令、拒绝指令、不服从安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