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捐瘠的意思、捐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捐瘠的解释

饥饿而死。《汉书·食货志上》:“ 尧 禹 有九年之水, 汤 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肉腐为瘠。捐,骨不埋者。’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耳。” 宋 司马光 《上皇帝疏》:“老弱流离,捐瘠道路。”《金史·循吏传·卢克忠》:“会民艰食, 克忠 下令凡民有蓄积者计留一岁,悉平其价糴之,由是无捐瘠之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捐瘠”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多用于文献研究领域。从词义构成看,“捐”指舍弃、抛弃,“瘠”指瘦弱、饥馑者,合指因饥饿而遭遗弃的灾民。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记载了古代应对灾荒的赈济措施(参考来源:中华书局《汉书》卷二十四)。

从语义演变角度,该词在《说文解字》中分别释义:“捐,弃也”“瘠,瘦也”,段玉裁注疏时特别指出二字连用特指灾荒语境下的特殊人群(参考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明确定义为“饥饿瘦弱而被弃者”,强调其历史社会背景中的特殊指代(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7年版)。

在语用层面,该词常与“相食”“流亡”等词语连用,如宋人李纲《论水便宜六事奏状》中“捐瘠相食”的记载,生动反映了古代灾荒时期的社会惨状(参考来源: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这类用法在《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亦有类似记载,成为研究古代赈灾制度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捐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详细记载:

基本解释

捐瘠(juān jí)指因饥饿导致的瘦弱或死亡,常见于描述灾荒或战乱时期民众的困苦状态。


词义解析

  1. 词源与构成

    • 捐:本义为“舍弃”,此处引申为“因饥饿而抛弃生命”;
    • 瘠:意为“瘦弱、病弱”,亦可指“死亡后的腐坏”(如《汉书》注引孟康“肉腐为瘠”)。
  2. 经典用例

    • 《汉书·食货志》记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意为因粮食储备充足,灾年无人饿死。
    • 宋·司马光《上皇帝疏》中提到“老弱流离,捐瘠道路”,描述灾民流离失所的惨状。

语境与延伸


权威引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金史》等原典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八备注便衣长俊忏谢车服尘壤传集从母待问达摩禅黕烟蹈踵邓拓得胜回朝點索电位典要分餐浮脃雇脚滚绣毬罕罕横斜华好阍从京腔竟自困棘阔辟廓然老米饭揑杀不成团磊落不凡怜悼良觌量核临军赁约露香民鱼牛蹄浓姿盘术倾家败産秦女尚年渗流神龙马壮慎志屎盆儿诗印适以相成水中捞月私斗宿志同文寺外营无准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