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晋 陆机 《应嘉赋》:“苟形骸之可忘,岂投簪其必谷。”《云笈七籤》卷一○七:“粗得山水,便投簪高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二子之名既就,一生之愿已酬,当投簪海岸,驾橇山林。” 清 金农 《题青林沟所居》诗:“尘坌炎光昼已空,投簪久羡濯缨翁。”
投簪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弃官归隐。该词通过具体的动作隐喻士人远离仕途的抉择,常见于古典诗文,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以下从释义、典故、用例三方面详述:
据《汉语大词典》释:
投簪(tóu zān)
扔掉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归隐。簪,古代官员用以束发固冠的饰具,象征官职。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507页。
“投簪”典出东汉隐士疏广事迹。疏广为太子太傅,功成身退时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遂弃官归乡。后世以“投簪”喻及时抽身官场。
文献依据:
《文选·张协〈咏史〉》:“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疏广,字仲翁,为太子太傅,兄子受为少傅。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即日上表乞骸骨。”
“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以“投簪”与“解兰”对举,分指隐逸与出仕。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描绘弃官后寄情山水的闲适之境。
“欲投簪而无从,抚长剑而慨息。”
抒发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
“投簪”作为隐逸文化的符号,折射出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其行为本身包含三重象征:
同类词汇如“挂冠”“解绶”,均通过解构官服饰物传递隐逸主题。
延伸参考: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中分析“投簪”为“借物达意”的典型意象,以微小物件承载重大人生抉择。
“投簪”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óu zā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需注意与“投簪”发音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词汇(如提到的“投资”义项属于误传或混淆,缺乏权威依据),建议结合上下文及权威典籍理解。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典》或《文选》等古典文献来源。
襃荐兵勇毙死布宣常平阐究成亲怆楚春宵刺探大道道号大走德色邸报跕堕第三者贰广发高烧防録飞扬浮躁封禅文袱驼覆族刚卯官运观者成堵归怨翰林学士毫不好学虺蜴交让木佳趣静莫井渫莫食金门牢祭廉按梨子卵弹琴旅讬没下场蒙翳冥讨跷跷板起调青盘鹊报区节申延石舘水晶鲙似若绥御停难恸怀通假字退思补过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