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旧时豪绅政权除抽收原有田赋外,另行苛剥农民的田亩捐。 毛6*泽6*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管辖的人口有一万至五六万之多,有独立的武装如团防局,有独立的财政征收权如亩捐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亩捐汉语 快速查询。
亩捐(mǔ juān)是中国历史上按田亩面积征收的捐税,属于农业税的一种附加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的捐税,通常按每亩田地固定金额或比例征收。该税种主要用于地方财政或特定经费筹措,常见于晚清至民国时期。其性质类似“田赋附加”,但更侧重临时性摊派。
19世纪中叶为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允许地方开征“亩捐”,成为田赋之外的强制性征收项目。
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亩捐演变为地方军阀和政权的重要财源,常以“自治捐”“剿匪捐”等名目征收,加重农民负担。
亩捐因征收标准简单(按亩计征),成为基层官吏盘剥农民的工具。史料记载,部分地区亩捐额甚至超过正税,导致大量农户破产,是引发20世纪农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1949年后农业税制改革,亩捐作为历史概念已消失,现多见于近代经济史研究文献中,用以分析旧中国农村财税体系的弊端。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历史文献及辞书):
“亩捐”是清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田赋附加税,主要作为地方政权或豪绅剥削农民的手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亩捐指在原有田赋之外,按土地亩数额外征收的苛捐杂税。其征收对象为农民,目的是补充地方财政或军费开支。
历史背景与实施地区
该税种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由副都御史雷以减在江苏江北里下河地区首次推行,后扩展至扬州、通州及安徽、湖南等地。安徽部分州县因财政困难,甚至出现每亩捐钱400文或捐谷一斗的情况。
征收标准与用途
社会影响
亩捐加重了农民负担,成为清末农民运动反抗的焦点之一。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此税,揭示了其剥削性质。
相关扩展
类似税种还有湖南平江的“按粮捐军费”,均属田赋附加税范畴,反映了晚清财政体系的混乱与农民生存压力。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地区差异或历史文献记载,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八哥白兔赤乌板实拌嘴拌舌博士祭酒察观城濮之战垂名竹帛醇酒妇人厨萐大公待补耽耽低薄顿服二道负宠赋诗干九钩棘构造心理学官斋罛师还辕行间憨涩号号合耦怀清黄老华屋秋墟灰簇簇将取固予监河胫衣继体口勑老巢离縰轮盘没了当棚籍俏媚钦罚青膀清净寂灭痊减柔远绥怀商榷山芽试院水电报搜神后记踏滚木题奏罔觉微词文学社下横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