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树。据《周礼》, 周 代宫廷植三槐,三公位焉,故后世皇宫中多栽植,因称。 南朝 梁元帝 《漏刻铭》:“宫槐晚合,月桂宵暉。” 唐 王维 《宫槐陌》诗:“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緑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宋 黄庭坚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之二:“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宫槐古树閲沧田,掛寒烟,倚頽垣。”
“宫槐”是汉语词汇,指古代皇宫中种植的槐树,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宫槐”即槐树,特指古代宫廷内种植的槐树。该词由“宫”(指皇宫)与“槐”(树种名)组合而成,强调其种植场所的特殊性。
据《周礼》记载,周代宫廷曾植三棵槐树,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位,后世皇宫延续此传统,故称宫中槐树为“宫槐”。
宫槐常出现在诗词中,如:
因槐树在宫廷的特殊地位,“宫槐”一词也隐含对权臣或官场的隐喻,如“三槐九棘”代指三公九卿。
宫槐既是具象的宫廷植物,又承载礼制象征与文学审美功能。其定义可概括为“古代皇宫中按礼制种植的槐树”,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寓意。
宫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宫和槐分别是它的两个字。宫和槐的拆分部首分别为宀和木。
宫的拼音为"gōng",它是一个名词,意思是皇宫、宫殿。宫字的笔画数为9画。
槐的拼音为"huái",它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槐树。槐字的笔画数为12画。
宫槐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确切追溯,但宫和槐这两个字本身的来源是可以查到的。
宫字最早是用象形字简化而来的,它的象形意义是"宀",表示屋顶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用于指代皇宫、宫殿这种建筑物。宫字的繁体形式为寺。
槐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最早是用象形字表示槐树的原始形状。槐字的繁体形式为檜。
在古代,宫字的写法会稍有不同,其形状可能会有些变化。在篆书时期,宫字的写法中间会有一个竖笔连接两个点,这是因为它是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原因。在隶书时期,宫字的形状则更加接近于现代的样子。
槐字在古代的写法也会有一些变化,在篆书时期,槐字的形状上方会有一个小镰刀形状的标志,表示槐树开花的样子。在隶书时期,槐字的形状则更加接近于现代的样子。
例句:宫槐参天,宛如仙境。
组词:宫殿、宫廷、槐树、槐花。
近义词:宫苑、宫庭、槐林、槐阴。
反义词:庙祠、枯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