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火把;用火把照。 唐 柳宗元 《零陵郡复乳穴记》:“束火以知其物,縻绳以志其返。”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束火扶路还,宵明狐兔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
“束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扎火把;用火把照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唐代柳宗元《零陵郡复乳穴记》
“束火以知其物,縻绳以志其返。”
➠ 描述用火把照明探索洞穴,并用绳子标记返回路径的场景。
宋代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
“束火扶路还,宵明狐兔慑。”
➠ 描绘夜间持火把行路,火光震慑野兽的情景。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
“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
➠ 用火把照亮床榻以观察细节,体现医疗或探秘场景。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柳河东集》《临川先生文集》等原著。
《束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为“捆绑着的火焰”。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火”和“束”。其中,“火”部表示与火相关的意义,而“束”部则表示捆绑、约束的含义。
根据《康熙字典》,《束火》的总笔画数为9画。具体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火(丶+四画)
束(木+八画)
《束火》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但可以推测它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古人祭祀时,常使用绳索将火抱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火势,防止失控。因此,就形成了“束火”一词。
在繁体字中,束火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形上稍有差异。
古代汉字的写法并不固定,有一些变体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代有时将“火”写作“灬”,将“束”写作“木⺇”,这种写法在古籍中较为常见。
以下是一些关于《束火》的例句:
1. 夜幕降临,篝火闪烁,映照出人们的欢声笑语。
2. 他小心翼翼地捆绑了束火,以免引发火灾。
以下是一些与《束火》相关的其他词语:
组词:火焰、篝火、燃火
近义词:燃烧、燃烧着的火焰
反义词:熄灭、熄灭的火焰
总之,《束火》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被捆绑着的火焰,对于理解火的性质、控制火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