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即皋芦草。叶似茶,味苦。《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龙川县 有皋芦草,叶如茗,味苦澁,土人以为饮,今 南海 谓为过罗,或曰拘罗。”《骈雅·释草》:“拘罗、过罗、皋芦,苦茗也。”
“拘罗”是一个在古汉语和特定语境中出现的词汇,其含义较为特殊且不常用。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记载,其详细解释如下:
束缚、拘禁: 这是“拘罗”最核心的含义。其中“拘”指拘束、限制,“罗”指罗网、捕捉。二字结合,表示像用罗网捕捉一样加以束缚或囚禁。此义项可见于古代文献和佛经翻译中。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此义项,并引用了相关古籍用例。可参考权威在线词典如汉典(需在“拘罗”词条下查询,或分别查“拘”、“罗”字义后组合理解)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古国名(音译): “拘罗”是梵文音译词,指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更常见的音译名是“憍萨罗国”(Kosala)。这是佛陀时代的重要国度之一,位于恒河流域。
来源参考: 在佛教经典(如《大唐西域记》)和古代地理文献中常见此译名。可查阅佛教辞典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网络版可见于佛学在线等平台)或相关佛经译本。
植物名(音译): 在佛经中,“拘罗”有时也用作植物名称的音译,具体所指植物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可能与“拘罗树”(一种香木)有关。
来源参考: 同样见于佛教经典及相关注释。可参考《一切经音义》等佛经音义书或佛教植物学相关研究资料。
“拘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其核心含义是“束缚、拘禁”,源于“拘”与“罗”的本义组合。此外,它更常见于佛教文化和历史地理领域,作为梵文“Kosala”(古国名)或特定植物名的音译词使用。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
“拘罗”一词的含义可从植物学和成语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但需注意不同来源的权威性差异:
植物名称(主流解释)
指一种名为“皋芦草”的植物,其叶形似茶,味苦涩。古代文献如《太平御览》记载,南海地区称其为“过罗”或“拘罗”,属苦茗类植物。该解释在多个高权威性网页中被一致提及,属传统释义。
成语用法(引申含义)
少数中等权威性来源提到“拘罗”演变为成语,意为“拘泥小节而忽视大局”,源于古代鞭刑礼制,后引申批评过度关注细节的行为。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义。
建议区分使用:
媕阿闭关絶市碧气弊帚成虫赐赉弹责担杖电甲飞签钩镰鬼阵头风合离草划木愰惚将久接缝积浪晋明籍死跼尺军仗可不垦复鲁风鞵鸣枹木香内言拗怒赔了夫人又折兵朋来疲乏不堪魄然强勉起镖青溪庆谒琼斝阙废屈尽桑阖山琛商务代表处声名烜赫牲器沈几室迩人遐十二入竖褐四表蹋顿通朗文以载道无功而返误码率无行止吾伊衔石鸟笑骂从汝小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