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周礼·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2).扎成人形的草把。《北史·齐河间王孝琬传》:“ 孝琬 大哭而出。又怨执政,为草人而射之。”《元史·孝友传二·史彦斌》:“ 彦斌 缚草为人,置水中……草人止桑林中,视之,母柩在焉,载归復葬之。”《红楼梦》第八一回:“炕背后空屋子里掛着一盏七星灯,灯下有几个草人,有头上戴着脑箍的,有胸前穿着钉子的,有项上拴着锁子的。”
“草人”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负责农业事务的官职,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草人的职责是掌管土地改良方法,根据土壤性质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例如《周礼》记载:“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这一官职反映了古代对农业管理的重视。
指用稻草、麦秆等植物材料扎制的人形道具,常见用途包括:
这两个含义分别源于历史文献和民俗实践,前者属于古代职官制度,后者则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现代语境中,“草人”更常指稻草人,但古官名的用法仍保留在典籍研究领域。
草人指的是用草和稻草编织成的人形物体,通常用于农田或庄稼地里,起到驱赶鸟类或吸引害虫的作用。草人也可以指代没有实用价值或存在虚有其表的人。
《草人》这个词的部首是「艹」,总共包含9个笔画。
「草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这篇古籍中,用于形容在草地上和稻田里插上的人形物。在繁体中,「草人」一词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中,「草」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形状更接近真实的草。而「人」字的写法虽然变化不大,但笔画结构更为繁琐。
1. 田间地头的草人起到了很好的防鸟效果。
2. 他虽然拿着权力,但只是一个草人而已。
草屋、草坪、草帽、草原、草稿、草案、草木、草干
稻草人、稻人
真人、实质性
白铜鞮抱衾裯宝轴菶茸驳马不断气采笺彩鸾策厉持倡斥革遁形术二分明月返辔收帆犯围分铢附膻逐腥管事古奥骇龙黑水靺鞨荷衣滑习会吊活笔减速践扬较约急缓机幄记账军校剧役匟几领导马步矛骹女徒貔武仆使启伐青蜺倾身起召全门丧败扫帚颠倒竪山金市郭诗界食性守边宿膳叹嘻天高听下暡叆瓮鼻头温谕无皂白相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