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死有余辜的意思、死有余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死有余辜的解释

[death will not expiate all his crimes] 谓罪大恶极,虽死仍不能抵偿罪恶

(侯)览之从横,没财己幸; (徐)宣犯衅过,死有余辜。——《后汉书·陈蕃传》

详细解释

谓虽死不足抵其罪。形容罪大恶极。《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 咎繇 听之,犹以为死有餘辜。”《旧唐书·唐临传》:“以 龄之 ( 萧龄之 )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餘辜。” 清 林则徐 《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死有余辜"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某人所犯罪行极其严重,即使处以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仍有未赎之罪。 它表达了人们对罪大恶极者的极度愤慨和谴责。

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分析和权威引用的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基于权威词典)

    • 《汉语大词典》:指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辜:罪。
    •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
  2. 语义拆解与分析

    • 死:此处指死刑或生命的终结。
    • 有余:有剩余,有多余。这里指超出了、不够抵偿。
    • 辜:本义指罪、罪过。在成语中即指所犯的罪行。
    • 整体含义:即使(罪犯)死了,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仍有剩余(未能被其死亡所抵偿)。强调其罪恶深重到了用生命都无法完全赎清的地步。
  3. 用法与语境

    • 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贬义,用于表达对犯下极端恶劣罪行(如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滥杀无辜、极端残暴等)的人的痛恨和谴责。
    • 语境:常用于描述历史或现实中罪大恶极的人物、事件后的评论,或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强烈的愤慨。例如:“这些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实在是死有余辜!”“那个暴君统治期间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真是死有余辜!”
    • 现代法律语境:虽然该成语表达了公众对严重罪行的道德审判情感,但在现代法律文书中通常不使用此类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成语进行判决描述。
  4. 权威出处与历史渊源

    • 该成语源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意思是:即使像上古的贤臣咎繇那样公正的人来审理这些已经定案的奏章,也会认为犯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 这个历史出处为其含义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增强了其权威性。
  5.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罪该万死、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 反义词:功标青史、劳苦功高、功德无量(形容功劳很大)。

“死有余辜”是一个历史悠久、语义凝练且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成语。它精准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社会共识和道德判断:某些罪行是如此之深重、如此之恶劣,以至于剥夺犯罪者的生命这一最严厉的惩罚,在道义上仍然显得不足以完全清算其罪恶。它是对极端罪恶最严厉的谴责之词。

网络扩展解释

“死有余辜”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ǐ yǒu yú gū,其核心含义是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以死刑也无法抵偿所犯的罪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三、用法与例句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文化背景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法律对极端罪恶的严惩态度,强调道德与法律的不可调和性。现代多用于谴责极端恶劣的犯罪行为()。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例句,可参考《汉书》或权威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飞仙百宗被缁逼据踣毙侧出差承丑化词士淡墨榜大长迭联二十四宾客方且翻刻烦礼風旋高居深拱耿结红灯照闳巨焦炭尽思极心集义棘鍼科两末良莠不一棂角溜浄内疚神明平居皮袍懃政聚会契书认旗日坐愁城乳娘弱蔕三官堂禅诰膻食神跱射线食租寿元无量嘶涩松墙泰加林他懑逃屋踏影蛊同治通综委派僞证无暇遐龄项目箫史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