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柔的意思、守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柔的解释

谓持守柔弱之道。《老子》:“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河上公 注:“守柔弱日以强大也。”《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 学 商容 ,见舌而知守柔矣; 列子 学 壶子 ,观景柱而知持后矣。” 晋 潘岳 《西征赋》:“旋 牧野 而歷兹,愈守柔以执竞。” 明 唐顺之 《陈封君六十寿序》:“ 老氏 长生久视之学,余不能信。而其谦虚不争,持满守柔以远祸邇福,则 老氏 之所长,而儒者不能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守柔”是汉语中蕴含哲学深度的词汇,其核心指向道家思想中“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守”为持守、遵循,“柔”指温和、不争的状态,合指保持谦和、顺应自然的生存态度。该概念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调柔韧性的内在力量。

从实践层面看,“守柔”包含三重内涵:其一为不争之德,主张避免正面冲突,如《淮南子》所述“欲刚者必以柔守之”;其二为韧性生存,借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通过迂回方式达成目标;其三为自我修持,如《庄子·外物》所言“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警示刚强易折,守柔方能长久。

历代注疏中,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强调“柔弱者生之徒”,将守柔与生命存续规律相关联,而现代学者楼宇烈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亦指出,守柔思想对中华文化中“韬光养晦”的集体性格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守柔”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概念,其核心含义为“持守柔弱之道”。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该词:

一、哲学内涵(主要源于道家)

  1. 源自《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提出“守柔曰强”,认为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蕴含强大生命力。如《老子》第七十六章用“草木生时柔脆,死后枯槁”比喻刚强者易亡,柔弱者长存的规律。
  2. 政治主张:道家主张君主应“守柔贵弱”,通过谦逊包容的治国方式实现长久统治,反对刚强暴政。

二、品德修养

  1. 待人接物原则:指在冲突中保持温和态度,用柔顺化解矛盾。《淮南子》记载老子“见舌而知守柔”,以舌柔长存、齿刚易折为喻。
  2. 自我修养境界:强调谦逊不争的处世智慧,如明代唐顺之将其与儒家思想对比,认为“持满守柔”是道家避祸求福的长处。

三、实践应用

词源演变:最早见于道家典籍,汉代《淮南子》等文献扩展其内涵,晋代潘岳《西征赋》等文学作品使其逐渐融入传统文化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背军秉志避眼册历称显晨斋痴妒爨薪荡惑刀芒度揆夺柄反经飞足風蝕伏特加公共关系学钩深极奥关机鼓誉寒井韩卢豪犀厚爱激活军田可贵客水刳斮连逮龙顔凤姿轮鞅闾率緑头梅岭鰟皮喷灌铅焊签字罄竹难穷起死人而肉白骨上陵下替摄服诗袋石中美熟面孔朔塞调级跳丸擿挡铜声妥切无文闲嗑牙闲了笑窝屑玉谢拙锡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