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声。《管子·宙合》:“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登 曰:“擿挡,鼓声也,犹鞺韃也。言鼓之有擿挡之声,由枹有以击之也。”
“擿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解释如下:
读音争议:
文献引用:
现代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管子》原文及相关集注,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擿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阻挡、阻止”。它由拆分成的部首分别是手(扌)和昔(旭),全字共有12个笔画。
擿挡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汉字中,擿的写法是横扫的样子,表示手以力量阻挡、遮挡某物;而挡则表示阻止、拦截。因此,擿挡的意思就是用手力阻挡、阻止某种行为或事物。
在繁体字中,擿的写法变为撃,挡则保持不变。撃在形状上稍有区别,但仍保持了手的基本形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擿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擿的写法为“攥”,即手紧握的样子,有执拳、抓取之意;而挡的写法为“埭”,表示阻挡、拦截。
以下是一些关于擿挡的例句:
1. 他用力擿挡住门口,不让任何人进入。
2. 她孤身一人,勇敢地擿挡住了那个歹徒。
擿挡可以组成其他词语:
1. 擿拳:握紧的拳头。
2. 擿柄:用手握住工具或武器的把手。
近义词有拦截、阻止;反义词有放行、通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