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田的意思、军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田的解释

官给军营耕牧的田地。 唐 韩愈 《崔评事墓铭》:“署为观察巡官,实掌军田。”《明史·罗亨信传》:“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徵税五升。”《续文献通考·田赋五》:“ 正统 二年,免军田正粮归仓,止徵餘粮六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田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为保障军队后勤供应而专门划拨的耕地。其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军”指代军事组织,“田”指耕作土地,二字组合最早见于秦汉文献,专指军队屯垦的土地。《说文解字注》释“军”为“圜围也”,体现军事组织的防御性质;释“田”为“陈也,树谷曰田”,强调其生产功能。

二、历史功能

军田制度自汉代屯田制确立,具有“兵农合一”特性。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边塞驻军“且耕且战”,既解决粮草运输难题,又实现戍边防御目的。唐代府兵制规定军户“授田二十亩”,形成完整军需供给体系。

三、管理特征

军田所有权归国家,由都督府或卫所统一调配。明代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政策,《明会典》载各卫所设“屯田千户所”,严格登记军户耕种亩数,收成“官得十二,军得十八”作为分配标准。

四、形态演变

随着军事制度改革,军田形式发生变化。清初延续明代卫所制,雍正年间改屯田为民田,《清史稿》记载“裁撤卫所,军田尽归州县”,标志着传统军田制度终结。

五、文化延伸

该词衍生出“军屯”“营田”等历史概念,现代汉语中多用于研究古代军事经济。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献中保留大量军田耕种记录,为研究提供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军田”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军田是古代政府分配给军队用于耕种或畜牧的田地,属于屯田制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军队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巩固边疆防御。


历史背景与运作

  1. 制度起源
    军田制度可追溯至汉代,但唐代和明代尤为典型。例如唐代韩愈《崔评事墓铭》记载“实掌军田”,说明当时设有专门官职管理军田。

  2. 分配与税收

    • 明代规定每名士兵分配80亩军田,超出部分需缴纳税粮(每亩五升)。
    • 正统二年(1437年)曾免除军田正粮,仅征收余粮六石。

作用与意义

军田不仅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应,还通过屯垦开发边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明代在边境地区推广军田,兼具军事防御与经济开发双重功能。


相关文献参考

更多信息可查看《明史·罗亨信传》《续文献通考·田赋五》等史料,或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北碑南帖杯中蛇影赤土国雏本春江褚五倒儠匠钝拟梵俗高髻供僧古仪寒官花街柳陌绘事后素寄泊臼科即祚丽典列壁临街房溜跑旅拒茅寮駡吻冥分明社磨喝乐南碑能掐会算泥瓦匠鸥汀爬格子朴騃撇兰芘芣鄱阳湖清挺虬箭三角恋爱尚方斩马剑舍己为公盛从市里水场钱丝缗碎首同诺颓褫颓绝土俑王羲之温给无当污点物什西方浄土系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