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怜恤,同情。《书·吕刑》:“哀敬折狱,明啟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孔 传:“当怜下人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按《尚书大传》卷二引作“哀矜哲狱”。
(2).悲痛庄敬。《荀子·礼论》:“故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宫庙礼哀敬,枌邑道严玄。”
“哀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哀”和“敬”两个语素组合而成,常用于表达在悲伤或哀悼的场合中同时体现出的尊敬和缅怀之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哀”指悲伤、哀伤,常用于描述对逝者或不幸事件的悲痛情绪;而“敬”则表示尊敬、敬意,强调在情感中融入庄重和礼貌。组合后,“哀敬”整体含义为在哀悼过程中保持对逝者或事件的深切敬意,体现一种情感与礼仪的融合,多见于葬礼、纪念仪式或文化习俗中,如追悼会上人们通过言行表达对逝者的哀敬之情。这种用法源于古汉语经典,例如在《礼记·檀弓下》中提到的“哀敬之心”,强调了在悲伤中不失尊重的传统美德。
从词义解析来看,“哀敬”不仅传达个人情感,还承载社会文化内涵:在哀伤的氛围中,通过庄重的仪式或语言,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其生平贡献的敬仰。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礼习俗常要求参与者以“哀敬”的态度行事,避免轻浮,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但它在文学、历史文本中仍有重要地位,如鲁迅作品中曾间接体现类似情感。
为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下引用来自可靠词典来源:
“哀敬”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引文或语境案例,可参考《尚书·吕刑》《荀子·礼论》等文献。
包背装毕昴卜浪鼓谗贷剗锹儿赤膊埭岸刁怪踧足恶祷方起夫桡梗迹蓬飘惯会海南翰墨林嘿夺黄杨灰人焦蒿景宿警异筋角继作绝学开卷来哲凌霄殿旅谷茗饮冥谪密侍墨裁畔臣被赭贯木婆婆妈妈剖竹人黎善才山志笙乐世说新语实验室施政始终如一输诚鼠头鼠脑驷马不追耸耸他称畋渔僮夫铜瓜屠工頽节突烟外边委心遐甸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