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舟的篷。 宋 朱熹 《水口行舟》诗之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捲孤篷看,依旧青山緑水多。”
(2).常用以指孤舟。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诗之三:“孤篷半夜无餘事,应被严滩聒酒醒。” 宋 范成大 《过松江》诗:“去年匹马兀春寒,今此孤篷窘秋热。”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认女作子》:“怜伊漂泊逐孤篷,抚育朝昏伴老翁。”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词:“水鸟斜飞,又逐孤篷一夜归。” 于右任 《嘉陵江上看云歌赠子元省三陆一》诗:“扣舷而歌歌未终,雨打孤篷衣如洗。”
“孤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孤舟的篷
指单独船只上的船篷(覆盖船体的遮蔽物)。例如朱熹《水口行舟》中“今朝试捲孤篷看”,这里的“孤篷”即指船篷。
借指孤舟
在诗词中常通过“篷”代指船本身,因此“孤篷”也引申为孤独漂泊的小舟。如范成大《过松江》中“今此孤篷窘秋热”,即以“孤篷”代指孤舟。
“孤篷”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营造出一种孤寂、漂泊的意境。例如:
“篷”本指竹制的船帆或遮蔽物,“孤”则强调单独、无依的状态,组合后既具象又抽象,成为文人表达羁旅愁思的常用意象。
总结来看,“孤篷”既可实指船篷,也可虚指孤舟,常与自然景物结合,烘托出苍凉、漂泊的情感氛围。
孤篷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独自一人乘坐的小船或小舟。它常常用来形容人在江湖、海洋等水域中航行独自一人的情景。
孤篷的拆分部首是「午」,它是水的象形字;笔画数是「11」画。
孤篷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木蘭诗》中,用来形容木兰独自一人乘小船出行。它是以其形状多为纱结而得名,古代称之为「孤帆纱」。在繁体字中,「孤篷」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和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孤篷」的写法有所变化,其中「孤」的原始形状是一个人单独站立的形象,「篷」的原始形状则是一个船头向上的图案,两者合并形成了「孤篷」的写法。
1. 他独自一人乘坐孤篷,在湖泊中漫游。
2. 孩子们用纸做了一个孤篷,放在水中一起玩耍。
- 孤舟:指独自一人乘坐的小船。
- 孤独:指一个人独自一人,缺乏伴侣或同伴。
- 篷房:指帆布等遮蔽物用于遮蔽光线或遮挡视线的房屋或借宿处。
近义词包括:单人舟、孤船、独舟等
反义词包括:众船、群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