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宽大而长作襜襜然状,故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元朔 三年, 武安侯 坐衣襜褕入宫,不敬。” 司马贞 索隐:“襜,尺占反。褕音踰。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汉书·雋不疑传》:“ 始元 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闕,自谓 卫太子 。” 颜师古 注:“襜褕,直裾襌衣。”《汉书·何并传》:“ 林卿 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 颜师古 注:“襜褕,曲裾襌衣也。” 唐 李白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诗:“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 清 姚鼐 《仇英<明妃图>》诗:“中有襜褕拥独骑,落日黄沙万马迹。”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五章第一节。
“襜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名称,具体指汉代流行的直裾单衣,属于日常穿着的便服。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制特点
襜褕为直裾(衣襟垂直而下,不交叉缠绕),与曲裾深衣不同,穿着更为简便宽松。其长度通常至脚踝,材质以轻薄的丝绸或麻布为主,适合日常活动。
穿着场合
作为非正式服饰,多用于居家或私人场合,而非祭祀、朝会等隆重礼仪。东汉文献《释名·释衣服》提到:“襜褕,言其襜襜宏裕也”,强调其舒适性。
历史演变
西汉初期被视为“非正服”,甚至被儒生批评为“妇人衣”。至东汉逐渐普及,成为士人阶层的常服,取代了部分曲裾深衣的功能。
与深衣的对比
深衣为曲裾,需多层缠绕,象征礼制;襜褕直裾设计简化穿着步骤,体现实用性。两者材质相似,但用途和剪裁有明显差异。
文化意义
襜褕的流行反映了汉代服饰从重礼制向重实用的转变,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与纺织工艺的重要实物参考。诗词中亦偶见对其飘逸质感的描写,如“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非特指襜褕,但可类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