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复的意思、赐复的详细解释
赐复的解释
(1).谓以特恩免除赋税和徭役。《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輒加厚恩,愿赐復十年。”《南史·梁纪上·武帝》:“戊子,詔 兰陵县 建 修 二陵周回五里内居人赐復终身。”《清史稿·圣祖纪一》:“詔南巡车驾所过,赐復一年。”
(2).敬称人覆信的套语。《艺风堂友朋书札·吴士鉴三六》:“前奉赐復,并承示 康熙 朝传目,拜悉一切。” 金天翮 《致江苏省政府主席王》:“请主席严密调查,宣布事实,以释羣疑,以维民治,并盼赐復,幸甚幸甚。”
词语分解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复的解释 复 (①复④復⑤複) ù 回去,返:反复。往复。 回答,回报:复命。复信。复仇。 还原,使如前:复旧。复婚。复职。光复。复辟。 再,重来:复习。复诊。复审。复现。复议。 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巒 )
专业解析
"赐复"是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敬辞,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表达,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请求对方回复(书信、问题或请求),含有对收信人或受请求者表示尊敬之意。其中:
- "赐":敬辞,表示对方给予的恩惠或行动。
- "复":指回复、答复。
二、典型用法与语境
- 书信结尾的敬语:传统书信中,常在结尾使用"盼赐复"、"敬候赐复"等表达,谦恭地期待对方的回信。例如:"所询之事,恳请详查后赐复为荷。"(您询问的事情,恳请您详细查证后回复为盼。)
- 请求答复或指示:在正式场合或对尊长、上级提出请求或问题时,使用"赐复"表示恭敬地请求对方给予答复或指示。例如:"关于此方案,不知领导有何高见?盼赐复。"(关于这个方案,不知道领导有什么高见?盼望回复。)
三、核心特征
- 敬辞属性:体现了说话者或写信人对对方的尊敬和谦卑态度。
- 书面语体:主要用于正式书信、公文或庄重的口头请求中,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 期待回应:该词本身就蕴含着对对方行动的期待,即希望得到回复。
四、例句参考
"倘蒙赐复,不胜感激。"(鲁迅书信常用语)—— 如果承蒙您回复,我将非常感激。
五、现代使用提示
在现代通信中,"赐复"的使用频率有所降低,尤其在非正式场合或电子邮件中,常被更口语化的"请回复"、"盼回复"、"期待您的回音"等替代。但在非常正式的公函、商务信函或需要体现高度尊重的场合中,仍会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赐复"作为敬辞的含义有明确收录,解释为"敬称他人的复信"或"请求回复的敬语"。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虽未单独收录"赐复"词条,但对"赐"作为敬辞(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惠)和"复"(回答、答复)的释义,清晰支撑了"赐复"的构成与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赐复”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特恩免除赋税徭役
指古代帝王或官府以特殊恩典免除百姓的赋税和劳役。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皇考居此日久……愿赐复十年”,即请求免除十年赋税。
-
敬辞请求回复
用于书信或公函中,表示恭敬地请求对方答复。例如:“如承惠允,即请赐复”(示例)。
二、用法与语境
- 历史语境:多出现在官方文书或政策中,如《清史稿》提到“南巡车驾所过,赐复一年”。
- 书信场景:常见于公函或文人往来信件,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如“前奉赐復,拜悉一切”(引《艺风堂友朋书札》)。
三、相关辨析
- 与“赐教”区别:
“赐教”侧重请求指教(如“不吝赐教”),“赐复”则强调期待对方回信或表态。
- 现代适用性:
作为敬辞,现代书面语中仍偶见使用,但多用于正式或仿古文体。
四、总结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 若涉及古代政策,指向“免除赋役”;
- 若为书信结尾,则为礼貌性请求回复。
别人正在浏览...
杯葛不搬陪不做声裁国测识唱陈长卷成说磁场寸辉单席的尔颠舛诋辱阿堵物封坟风激电骇干戈载戢膏泽脂香格诗弓胶寡俦冠履倒置鸿法慧心忽闪角觝戏精金沮激可宗量才烈祸鸾飘凤泊洛浦买认梦中木板鞋南金东箭能无齧龁陪葬扁舟乘兴剽削圈阓取帅绒毛杉关拭目以待水苍佩秫秸堂堂瘫子托故讬志无心毫遐迩一体相持不下乡国箫心剑态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