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与德。 唐 韩愈 《送廖道士序》:“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而吾又未见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 杨凝 、 孟叔度 以材德显名朝廷。”
材德是汉语中表示"才能与德行兼备"的复合词,最早见于《周礼》体系。《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才质德行",强调个人资质与道德修养的双重属性。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常作为官员选拔标准,如《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言:"用人但问材德,岂以新故异情",体现治国理政的人才观。
从构词法分析,"材"本指木材的纹理,引申为资质禀赋,《说文解字》释为"木梃也",段玉裁注"材谓可用也";"德"在甲骨文中作"彳直心",表正直之心性,二者结合形成"德才兼备"的核心语义。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注明其适用于"评价人物综合素质"的语境,如"考量干部既要观其材,更要察其德"。在语言学层面,该词属于并列式合成词,两个语素具有同等重要且互补的语义关系。
《辞源》指出该词存在历时性演变:宋代理学家强调"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使"材德"的内涵从先天禀赋转向包含后天修为的完整人格概念。这种演变在朱熹《近思录》中体现为"圣贤之材德,皆从学问中出"的论述。
“材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才与德”,即才能与品德的结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材德”由“材”(才能、资质)和“德”(品德、德行)组成,指个人兼具才能与道德修养的品质。古代文献中常以此评价人物的综合素养。
单字拆解
古代典籍引用
唐代韩愈在《送廖道士序》中提到“材德之民”,指兼具才能与德行的人。另一篇《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中,亦用“材德”形容官员的杰出品质。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材德”多用于强调对人才的综合要求,如教育或人才选拔时注重“德才兼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汉典及韩愈相关著作。
襃斜北上谗疾骋劳赤道洋流传符初献出资怱明搭茬迪戟冻裂笃挚二十四友忿恨汩淈固若金汤横槊覈实鸿鸟回阡金铎禁宪进资激咽看开快餐两面履仁马不停蹄埋祟贸易壁垒鸣砌南山叟拏堂能尔年弟怕怯普济众生轻黠钦钦敬敬染素稔岁三不惑舌本渗水神武门释口水系司徒苏公笠宿顾邃袤脱尾嵬崫围栏小逡巡下筯膝行而前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