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 )作家,学者。浙江杭州人。震旦大学肄业。曾主编《现代》杂志。1937年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早年所作小说受弗洛伊德影响,注重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有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等。在文学翻译、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亦有成绩。有《施蛰存文集》。
根据您的问题,“施蛰存”需要从两个角度解释: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具有多重身份:
提到“施蛰存”为成语,意为“隐藏实力,等待时机”,由“施(施展)”“蛰(蛰伏)”“存(保存)”三字构成。但此用法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小众解释。建议优先以人物身份理解该词。
提示:若需了解施蛰存具体作品或学术贡献,可查阅《施蛰存文集》或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研究资料。
施蛰存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施是动词,蛰是名词,存是动词。
施:部首是斗,笔画数为5; 蛰:部首是虍,笔画数为9; 存:部首是子,笔画数为6。
施蛰存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其中,“施”意为施行、施加;“蛰”意为待在休眠中;“存”意为保留、存留。联合在一起,表示等待时机、处于潜伏状态的意思。
繁体字为「施蟄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施的写法为「斵」,蛰的写法为「螫」。
他正在施蛰存,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行动。
施行、施加、施展、施政、存放、存储、存款、存储器
休眠、潜伏、沉睡、隐匿
行动、活跃、显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