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为政之道。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经术精深,可为师法者;达於吏理,可使从政者,宜委常参官各举各知。” 唐 元稹 《李从易宗正丞制》:“以尔天属谨良,修明吏理,检身好学,有儒者法仪。”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旧唐书·裴垍传》:“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杜絶蹊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吏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献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政制角度解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官吏处理政务之道"(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该词由"吏"(官员)和"理"(治理)两个语素构成,体现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员的职责伦理。
从具体语用分析可见其三重内涵:
该词常见于唐宋以降的官方文书中,多用于描述官员的履职能力评价。现代语言学研究指出,"吏理"概念实际承载着中国古代"循吏"政治理想,强调官员应兼具行政效率与道德操守(来源:北京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研究》)。
“吏理”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为政之道
指治理国家或地方政务的原则与方法,强调官员在管理中的策略和理念。例如唐代韩愈在《顺宗实录二》中提到“达於吏理,可使从政者”,即指具备治理能力的人适合从政。
官吏理事的才能
指官员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包括行政效率、司法公正等实务技能。《旧唐书·裴垍传》中记载“考课吏理”,即通过考核官员的行政能力来评判其政绩。
词源与用法
参考来源:以上解释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阿黎耶识包慌镔刀菜包子朝章骋词虫儿抽贯村程典契调滑地财锋距粉巾分撇海底眼恒则后名怀抱儿昏钞迦维罗越颉杭金犊静色进可替不即如九五之位绝色佳人局境忾敌考据学刻志朗格连鐖流民龙逄陆浑山赔贴剽猾谱表搴芳峭刻轻艓沁心阙额人天荣侍下生年深望石兕天籁集提线抠投契兔辉屠劋徒御外缩物范无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