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理的意思、吏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理的解释

(1).指为政之道。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经术精深,可为师法者;达於吏理,可使从政者,宜委常参官各举各知。” 唐 元稹 《李从易宗正丞制》:“以尔天属谨良,修明吏理,检身好学,有儒者法仪。”

(2).指官吏理事的才能。《旧唐书·裴垍传》:“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杜絶蹊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吏理”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为政之道
    指治理国家或地方政务的原则与方法,强调官员在管理中的策略和理念。例如唐代韩愈在《顺宗实录二》中提到“达於吏理,可使从政者”,即指具备治理能力的人适合从政。

  2. 官吏理事的才能
    指官员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包括行政效率、司法公正等实务技能。《旧唐书·裴垍传》中记载“考课吏理”,即通过考核官员的行政能力来评判其政绩。


词源与用法

参考来源:以上解释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吏理

吏理是一个中国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吏(lì)指的是古代官员中的低级职位,理(lǐ)则表示规则、秩序、法律等意思。吏理一词的拆分部首为口和里,口表示口腔,而里表示里面的道理。

吏理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上》:“修辞出于吏,理数出于吏。”意思是说,修炼文辞的方法和理解数理的技巧都来自于官吏的经验和知识。

在繁体字中,吏理的写法为吏理,其中“理”字的右半部分是“理”字,左半部分则表示原本的法器形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吏理也有一些变化。吏字在篆书时期的写法是“若”,形状与现代的字体有所不同。理字在篆书时期的写法为“京”和“王”的结合,表示王权的宗旨和规则。

以下是一些关于吏理的例句:

1. 领导强调,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吏理,才能确保公正和透明的行政管理。

2. 在古代,官吏们必须熟悉吏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

和吏理相关的组词有吏治、治吏,它们都指的是对官吏行为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吏理的近义词可以包括官德、官风、官治等,它们都强调官员应该遵守的规范和职责。

反义词可以是官败、官腐等,表示官员不守规矩、违反法律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百顷抱慤笨窳边衅柏林大学尺缣得句东园温明豆荚泛广風憲官戆冥饹瘩革面革心钩星谷璧好会喝喊忽诸煎沸简述脚弓计考鞫勘钧座客殡酷意沦破麻命弥襟木牒内家官宁顺披坚执锐芘荫钱塘江黔突敲门甎青红清塘铨镜热辣辣认同焫萧三狗圣问蛇盘鬼附摄提射影定理市际耍性子四夔太山石敢当太息螳螂黄雀听凭土精亡虑妩眉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