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 甘肃省 成县 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於 河池 ,一名 仇池 ,方百顷,四面斗絶。”《宋书·氐胡传》:“ 仇池 地方百顷,因以 百顷 为号,四面斗絶,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一:“万古 仇池 穴,潜通小有天。” 宋 苏轼 《和桃花源》诗序:“他日工部侍郎 王钦臣 仲至 ,谓余曰:吾尝奉使过 仇池 ,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清 赵翼 《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 仇池 穴,俗厚难忘 畏垒 乡。”
仇池是一个具有历史地理与文学意象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释义:
指中国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境内的仇池山。该山因山顶平坦、四周陡峭如倒置水盆(古称"覆壶")而闻名,是古代军事要塞与道教圣地。其地理特征见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仇池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来源:《水经注·漾水》)
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196-580年)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政权(史称"仇池国")。此政权以仇池山为根据地,先后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等地方割据势力,延续近四百年。(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隐逸圣地的象征。杜甫《秦州杂诗》有"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之句,苏轼更在《双石》诗中自注"忽忆在颍州日梦至一官府,榜曰仇池",将其幻化为理想仙境。(来源:《杜诗详注》中华书局;《苏轼诗集》中华书局)
今甘肃省西和县仇池山仍存古堡遗址、伏羲崖等遗迹,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证其历史真实性。(来源:《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文物出版社)
参考文献
“仇池”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仇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分两个阶段:
仇池政权虽小,却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地方割据的重要案例。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世系或战争细节,可参考《宋书·氐胡传》等史料。
白衣士被隄备盛崩丧不成昌作承天惆惋错安头蹈爨登登笃笃登名颠头耸脑迭里抵手斗雀发牙飞螘腐旧副流感感概公勤瑰意琦行菰粱顾小失大红衣炮话口儿豁齿奸盐焦盆继晷惊师动衆酒后失言集镇开济括约肌凉丝丝练子嘴瞭楼灵验流形留学罗陈纆牵袅袅余音皮靷栖鸟亲疎然信鳝脯生查子时芳世屯手指竦峭孙子偷末仙婢仙诞侠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