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歌图的意思、踏歌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歌图的解释

中国画。宋代马远作。绢本立轴。水墨。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远景,高峰陡峭直立,楼阁城阙于松林中隐约可见;下为近景,山径溪桥间、柳条竹枝下,几个村农正踏歌而行。画山石用大斧劈皴,笔致劲健有力。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绢本设色山水人物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以“踏歌”为主题,融合山水与民俗,具有多重艺术价值:

一、词义与主题解析
“踏歌”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娱活动,起源于汉唐,盛行于宋代。参与者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常见于丰收庆典或节日(如元宵、中秋)。画作通过描绘田埂上村民踏歌的场景,呼应了画面上方宋宁宗题写的五言诗:“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展现了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二、艺术特色

  1. 构图布局
    采用“一角式”构图,分上、中、下三部分:

    • 远景为陡峭奇峰与隐现的城阙楼阁,体现南宋院体画的“边角之景”风格;
    • 中景以云雾衔接,营造空灵意境;
    • 近景聚焦于溪桥柳竹间的四位老农,动态各异,憨态可掬。
  2. 技法表现

    • 山石运用“大斧劈皴”,笔触刚劲,棱角分明,强化山体质感;
    • 人物线条简练传神,老者扶醉、孩童嬉戏的细节充满生活趣味。

三、历史与文化价值
《踏歌图》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宋代民俗的生动记录。它将雅致的宫廷画风与朴实的民间题材结合,反映了南宋社会“雅俗共赏”的艺术倾向。画中农民的欢乐情绪与自然景致相融,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被誉为“生活与艺术的高端结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细节,可参考故宫博物院相关研究或宋代风俗画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踏歌图》的意思

《踏歌图》是一个词语,它可以理解为“跳着舞蹈的图画”或“踩着歌曲的画作”。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跳舞的场景。

《踏歌图》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踏歌图》由“⻊”(走)和“囗”(围)两个部首组成。

“踏”(10笔)的笔画数为10,由“⻊”(3笔)和“沓”(7笔)组成。

“歌”(14笔)的笔画数为14,由“欠”(3笔)、“口”(3笔)、“乃”(2笔)、“躬”(7笔)组成。

“图”(7笔)的笔画数为7,由“⺆”(2笔)和“八”(5笔)组成。

《踏歌图》的来源

《踏歌图》一词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舞蹈和音乐的喜爱和追求。这个词语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踏歌图》的繁体

《踏歌图》的繁体字为「踏歌圖」。

古代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以使用篆书、楷书或隶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来书写《踏歌图》。

《踏歌图》的例句

1. 在这幅《踏歌图》中,舞蹈的姿态形象生动。

2. 这首诗表达了踏着歌曲的舞蹈的愉悦心情。

3. 每年春节期间,舞狮子的队伍会表演一幅《踏歌图》,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踏歌图》的组词

1. 踏舞:跳着舞蹈。

2. 踏板:踩踏时用来支撑脚的板子。

3. 踏实:稳妥而踏实的。

《踏歌图》的近义词

踉跄:跌跌撞撞地行走。

起舞:开始跳舞。

翩翩起舞:形容舞姿优美的跳舞。

《踏歌图》的反义词

停歇:停止行动或活动。

安静:没有声音或动静。

静止:不动,停止活动或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

傲态暴民俾倪苍耳诚若持议喘喘储备粮吹动翠的寸阴尺璧殿试斗狞方都犯政風猷腹腴官室海船瓠种简恤借镜观形节日寖寖金镯救死扶危蠲救兰友瓜戚炼意陵司流槎笼松龙跃鸾手校尉鲁钝门下人泥牛入海槃洿蓬蔂破疑浅弊钱塘湖勤劳勇敢区详杀气腾腾食淡式昭死限素叶韬牙跳达头底头段望乡堆五鬼术武烈鰕姑下脚纤人谢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