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减刻”。克扣。 唐 李翱 《疏绝进献》:“若非兵士闕数不填及减刻所给,则钱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涌而生也,不取於百姓,将安取之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作坊的监官和作头,经常减刻工匠的雇值、食钱。”
“减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
字义解析
“减”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削减(《汉语大词典》),而“刻”在此语境中取“苛刻、严酷”之意(《王力古汉语字典》)。两字组合后,原指以严苛态度削减事物,后引申为克扣、压缩的行为。
古籍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财政或物资管理场景。例如《宋史·食货志》记载“官吏减刻军饷,致士卒困乏”,此处特指官员对军需品的恶意克扣。明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减刻工钱”的表述,则展现了该词在民间经济关系中的应用。
现代语义变迁
在当代语境中,“减刻”的使用频率降低,多保留于方言或特定专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该词在江淮官话区的特殊用法,指代“刻意减少必要支出”的经济行为。
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减刻”属于边缘性词汇,其标准释义建议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最新修订内容为最终参照依据。
“减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该词属于书面用语,日常口语中更常用“克扣”表达类似含义。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误用。
瀑溜並驅船夫楚卞鼎象鹅雏访历凡卉肥胖噶嗒戈刃构造心理学勾子好酒贪杯圜堵佳节叫彩矫夺机衡井鼃衿缨筋竹隽绝枯渴烈烈灵夕玛尔噶觅取奴哥缥囊丕绪披榛采兰泼寒胡戏搴擥汽笛勤诚求欢毬马球玉丘植入情入理塞北江南三灵折桌手钩双柱缌缏损秽堂断唐突西施套圈天工人代铁砂掌驼载玩令完盛魏堤相受消症泻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