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种的意思、纳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种的解释

下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穀》:“薉若盛者,先锄一遍,然后纳种,乃佳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旱稻》:“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復一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语义演化两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学解析 该词由"纳"(nà)与"种"(zhǒng)构成,其中"纳"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丝湿纳纳也",本义为浸润,后引申出接受、收纳、缴纳等义;"种"在甲骨文中象种子萌芽形,本指植物种子,《玉篇》释作"种类也",后衍生出播种、繁衍等义。

二、双重语义体系

  1. 农政制度术语 指古代实行的农业税制形式,特指以农作物种子作为赋税缴纳物的制度。此义项见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其田许典卖,官收其租,纳种于仓"制度,反映宋代屯田制的特殊税收形态。

  2. 耕作技术用语 作动宾短语时表示播种环节的覆土工序,《齐民要术》载有"凡种,纳种须深浅合宜"的技术规范,强调播种深度控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此用法至今仍保留在部分方言区的农谚中。

三、语义演变轨迹 从东汉《四民月令》"纳禾稼之种"的物质收纳,到唐代《陆宣公集》"纳种之时,量留苗地"的耕作管理,再至宋元赋税制度的专称,该词的语义场经历了"具体动作→技术规范→制度术语"的三阶段演变。现代汉语中除专业史论著外已鲜见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纳种”是一个古代农事术语,指农作物播种的环节,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文献例证

  1. 《齐民要术·种穀》:“薉若盛者,先锄一遍,然后纳种,乃佳也。”
    ——说明若杂草过多,需先锄草再播种以保证收成(、)。
  2. 《齐民要术·旱稻》:“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復一转。”
    ——指出雨季无法播种时,需调整至九月补种()。

应用场景

补充说明

“纳”字本身有收纳、接受等含义,但在“纳种”中特指“放入种子”的动作;“种”则指播种行为。二者结合后专指农事中的播种环节。

别人正在浏览...

半流体拔寨贝叶书婢妾鱼长戟高门充悦窗艺词题翠茸当匈第二流地门东向斗决斗目陡直阏与封圻坟垄辐线公鉴管鲍分金冠具故贵国戚孤心海井寒种呼气佳好解纳惊遁酒逸决坏畯良呖呖灵和令节马薸梅坞拿顶宁居破亡铺呈穷头耆庞三宫射防沈东阳设喻食禄糕手条四时田园杂兴的朗诵踏脚驼鹿瓦盌委弊渭川千亩鏬漏歙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