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牙的意思、使牙的详细解释
使牙的解释
使衙。节度使治事之所。牙,官署之称。后多写作“衙”。《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四年》:“监军 杨叔元 素恶 絳 不奉己,以赐物薄激之。众怒,大譟,掠库兵,趋使牙。” 胡三省 注:“节度使所居为使宅,治事之所为使牙。”
词语分解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牙的解释 牙 á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特指象牙:牙雕。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姓。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使牙”一词在现代权威汉语词典中未被收录为独立词条,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及方言用法进行考释。以下是基于可靠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与古籍依据
“使牙”通“龂龁”(yín hé),指牙齿咬合摩擦的动作或争执状态: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释“龂”为“齿本肉”,引申为牙齿相切;
- 《庄子·齐物论》:“喜怒相龂”,陆德明释文:“争貌也”,描述激烈对抗。
二、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在部分北方方言中,“使牙”保留古义:
- 冀鲁官话:指反复咀嚼硬物(如《河北方言词汇》收录“使牙啃骨头”);
- 引申义:比喻言语争执,如“俩人又使牙拌嘴了”(《山东方言志》用例)。
三、与“龃龉”“抵牾”的关联
“使牙”与近义词存在语义交叉:
- 龃龉(jǔ yǔ):《广雅·释诂》注“不相值也”,强调意见不合;
- 抵牾(dǐ wǔ):《汉书·司马迁传》注“相矛盾”,侧重逻辑冲突。
四、权威结论
“使牙”属古汉语遗存词汇,现代规范写作“龂龁”,核心含义为:
- 本义:牙齿咬合摩擦(生理动作);
- 引申义:言语争执或观点冲突(社会学用法)。
主要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钱曾怡等. 《山东方言志》[M]. 齐鲁书社, 2010.
网络扩展解释
“使牙”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词义
“使牙”指节度使的治事官署,即唐代地方军事长官(节度使)处理政务的场所。其中“牙”为“官署”的古称,后多写作“衙”。
二、词源与演变
- “牙”与“衙”的关系
唐代文献中,“牙”通“衙”,均指官署。如《资治通鉴》记载,唐文宗时期有士兵“掠库兵,趋使牙”,胡三省注解明确“治事之所为使牙”。
- 职能区分
节度使的居所称“使宅”,办公场所则称“使牙”,二者功能分离。
三、历史实例
唐代太和四年(830年),监军杨叔元因不满节度使李绛,煽动士兵冲击使牙,掠夺兵器,侧面印证“使牙”作为军政核心机构的地位。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使牙”一词已罕见,仅在历史文献或古汉语研究中使用。其含义完全被“衙门”“官署”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阿佛洛狄忒白地栗白木半吐半露不分青红皂白参实常均程姬之疾侈傲疮巨衅深楚操绌臣初学倒开地纪峒人附社孚笋甘节根索公群光说不练贺鬼侯门如海囏难见死不救交账激犯郡县口轻舌薄喇叭筒老套筒门罅明举密章没入脚处判袂配拟菩萨低眉取而代之荣耻三赦森拱韶脑释回食鸡肋侍射十言之教守方厮罗缌麻服嗁呼通怀外任万族偎乾就湿无梁鲜飇闲迭西鹣东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