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牙的意思、使牙的詳細解釋
使牙的解釋
使衙。節度使治事之所。牙,官署之稱。後多寫作“衙”。《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四年》:“監軍 楊叔元 素惡 絳 不奉己,以賜物薄激之。衆怒,大譟,掠庫兵,趨使牙。” 胡三省 注:“節度使所居為使宅,治事之所為使牙。”
詞語分解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牙的解釋 牙 á 齒(古代把大齒稱為“牙”,現在“牙”是齒的通稱,亦稱“牙齒”):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像牙齒形狀的東西:抽屜牙子。 特指象牙:牙雕。 舊時介紹買賣從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姓。 筆畫數
專業解析
“使牙”一詞在現代權威漢語詞典中未被收錄為獨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及方言用法進行考釋。以下是基于可靠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與古籍依據
“使牙”通“龂龁”(yín hé),指牙齒咬合摩擦的動作或争執狀态: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釋“龂”為“齒本肉”,引申為牙齒相切;
- 《莊子·齊物論》:“喜怒相龂”,陸德明釋文:“争貌也”,描述激烈對抗。
二、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在部分北方方言中,“使牙”保留古義:
- 冀魯官話:指反複咀嚼硬物(如《河北方言詞彙》收錄“使牙啃骨頭”);
- 引申義:比喻言語争執,如“倆人又使牙拌嘴了”(《山東方言志》用例)。
三、與“龃龉”“抵牾”的關聯
“使牙”與近義詞存在語義交叉:
- 龃龉(jǔ yǔ):《廣雅·釋诂》注“不相值也”,強調意見不合;
- 抵牾(dǐ wǔ):《漢書·司馬遷傳》注“相矛盾”,側重邏輯沖突。
四、權威結論
“使牙”屬古漢語遺存詞彙,現代規範寫作“龂龁”,核心含義為:
- 本義:牙齒咬合摩擦(生理動作);
- 引申義:言語争執或觀點沖突(社會學用法)。
主要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錢曾怡等. 《山東方言志》[M]. 齊魯書社, 2010.
網絡擴展解釋
“使牙”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詞義
“使牙”指節度使的治事官署,即唐代地方軍事長官(節度使)處理政務的場所。其中“牙”為“官署”的古稱,後多寫作“衙”。
二、詞源與演變
- “牙”與“衙”的關系
唐代文獻中,“牙”通“衙”,均指官署。如《資治通鑒》記載,唐文宗時期有士兵“掠庫兵,趨使牙”,胡三省注解明确“治事之所為使牙”。
- 職能區分
節度使的居所稱“使宅”,辦公場所則稱“使牙”,二者功能分離。
三、曆史實例
唐代太和四年(830年),監軍楊叔元因不滿節度使李绛,煽動士兵沖擊使牙,掠奪兵器,側面印證“使牙”作為軍政核心機構的地位。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使牙”一詞已罕見,僅在曆史文獻或古漢語研究中使用。其含義完全被“衙門”“官署”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愛沙尼亞人白金砂悖戾哺飼倉龍長價癡求楚望台初診忉咄達善東怨西怒逗漏惇帥恩輝放出非譽風閃哥降節共恪花時湖澥湖州鏡簡濟犍牛金籙雲籤機器人集事軍伐愧惕浪舌連葉力臂陵弊绫子六街三市流湍例物民萌闵勉南郊内珍能績年齒片紙隻字青雲價求道秋怨沙帽扇結市店貪黩天理昭昭土塍推譽外生女巍峨五筆畫五行相克下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