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荣与耻辱。 汉 刘向 《说苑·政理》:“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
“荣耻”是由“荣”与“耻”组成的复合词,代表“光荣”与“耻辱”的对立统一,常用于道德伦理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构成
延伸内涵
作为成语,“荣耻”常形容个人或群体因行为、品德引发的自豪感或羞耻感,尤其关联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名节与操守。
古代文献
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政理》:“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树立荣辱观以规范社会行为。
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中,“知荣辱”是修身的重要标准,如孟子提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与荣耻观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将传统荣耻观与当代价值观结合,例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
现实意义
荣耻观在现代社会仍具教育意义,用于引导公众明辨是非,强化道德自律与社会责任感。
“荣耻”既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尺,也是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其核心在于通过价值判断促进个人与集体的良性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或现代阐释,可参考《说苑》原文或“八荣八耻”具体内容。
《荣耻》是一个汉字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它的意思是在道义标准下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态度、品德等方面产生的自然感受,表达了对荣誉或耻辱的评判和评价。
《荣耻》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艹(草字头)和罙(尸旁),总共有十七个笔画。
《荣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论语·学而》中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段经文中的“戒之在得”被解释为荣守耻避,一般被认为是“荣耻”最早的使用之处。繁体字为「榮恥」。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些差异。《荣耻》的古代写法将“艹”写成“艸”,将“罙”写成“糸”。可以通过这样的写法来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一些使用《荣耻》的例句:
1. 汉字书写中,我们应该注重规范和准确,以避免荣耻之间的差别。
2. 他的品德和行为令人敬佩,树立了一个榜样,值得我们荣耻效仿。
《荣耻》的一些相关组词包括:荣誉、耻辱、自豪、羞耻。
近义词有:光荣、威严、尊严。
反义词有:可耻、卑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