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任官职。《史记·日者列传》:“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
(2).主持考试的官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客有出入於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 九皋 为解头。”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明妃”诗》:“此则下第举子借以詈试官,非真咏 明妃 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一)》:“某试官见此生误佗为他,辄批其后云:‘ 汉高 文帝 爸, 赵佗 不是他;今年既不中,明年再来吧。’”
(3).未正式任命的官吏。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试官》:“《职林》曰: 唐 武后 天授 二年,凡举人无贤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试官,则官之有试,自 唐 始也。谓之试,取尚书明试以功之意。”《新五代史·杂传十六·李琪》:“ 琪 所私吏当得试官, 琪 改试为守。”
“试官”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主持考试的官员
最初源于科举制度,指负责组织、监考及选拔人才的官吏。例如唐代科举中,试官需审阅试卷并决定考生名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了试官对考生蒋凝赋文的赞叹,可见其职能的权威性()。
未正式任命的试用官吏
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始设置“试官”职位,作为官员选拔的过渡阶段。例如清代有“试用道”“试用知府”等称谓,这类官员需通过考核才能转正()。
出任官职的行为
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试官”被描述为初入仕途时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官职的行为,隐含对官场舞弊的批判()。
“试官”一词的语义随时代演变,既指向考试制度中的核心角色,也涉及古代官僚体系的选拔机制。若需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唐摭言》等典籍。
试官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户部和官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0,其中户部部首的笔画数为4,官部部首的笔画数为6。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官府需要选拔人才,以进行各种试验和考试,以确定他们是否适合担任官员职位。因此,这些负责考试的官员被称为“试官”。
在繁体字中,“试官”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简体字“试官”中的“试”字可以用繁体字“試”代替。
古时候,“试官”这个词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在古代汉字中,试官的写法为“試官”。
以下是一些使用“试官”的例句:
一些与“试官”相关的组词包括:考试、选拔、面试、评分等。
和“试官”意义相近的词有:考官、监考等。
和“试官”意义相反的词可以是非官方的、非正式的或者称为普通人的,如:非官方选拔、普通考试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