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晋 代《论语》注疏家十三人,即 卫瓘 、 缪播 、 栾肇 、 郭象 、 蔡谟 、 袁宏 、 江湻 、 蔡系 、 李充 、 孙绰 、 周瓌 、 范宁 、 王珉 。 南朝 梁 皇侃 《论语义疏叙》:“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 张侯 所学, 何晏 所集者也。 晋 太保 河东 卫瓘 字 伯玉 、 晋 中书令 兰陵 繆播 字 宣则 ……右十三家为 江熙 字 太和 所集。 侃 今之讲,先通 何 集,若 江 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2)指自 南唐 至 南宋 十三个制墨家,即 李廷珪 (包括 李 之子 承宴 )、 沉珪 (包括 沉 之子 宴 )、 关珪 、 张遇 、 常遇 、 潘遇 、 张谷 、 潘谷 、 叶谷 、 胡景纯 、 陈赡 、 梅赡 、 耿德真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十三家墨》:“予为儿时,於 彭门 寇钧国 家,见其先世所藏 李廷珪 下至 潘谷 十三家墨,断珪残璧,璨然满目”。(3)指 明 末 高闯王 等十三支农民起义军。 崇祯 八年(公元1635年)农民军各部首领在 荥阳 集会。其中势力强大的有十三家。即 高迎祥 、 张献忠 、 马守应 、 罗汝才 、 贺一龙 、 贺锦 、 许可变 、 李万庆 、 马进忠 、 惠登相 、 横天王 、 九条龙 、 顺天王 。见《明史·李自成传》。(4)指《周礼》等十三种注本。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十三家》:“《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 孔 、 郑 、 王 、 何 、 服 、 杜 等注凡十三家……所举凡六家,而云十三家者,伪 孔安国 《尚书》传、 郑康成 《周礼》、《礼记》注、《毛诗》笺、《尚书》、《论语》注、 王肃 《周礼》、《礼记》、《毛诗》、《尚书》注、 何休 《公羊》学、 服虔 《左传》解诂、 杜预 《左传》集解也。”
十三家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均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指明朝末年(崇祯七年至清初)形成的十三支主要农民起义武装势力。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其核心领袖包括张献忠、罗汝才、贺一龙、贺锦等,活动范围遍及陕西、四川、湖广等地,是推翻明王朝统治的关键力量。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卷"十三家"词条。
学术补充:十三家并非固定指代某十三支队伍,而是对当时多股联合抗明势力的统称,后期部分归顺南明政权或降清,部分坚持抗清直至失败。
特指清初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核心,延伸出的十三位南宗正统派画家,代表清代宫廷山水画主流。据《中国美术辞典》界定,除"四王"外,还包括吴历、恽寿平、董邦达等,强调对宋元笔墨传统的继承。
来源:
学术补充:该群体受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以摹古为创作基础,主导清初画坛审美取向,后世亦称"正统十三家"。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十三家"词条,ISBN 978-7-5326-4850-6。
《明史·流贼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百九至二百十二。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8年)清代卷,ISBN 978-7-108-02677-8。
阮荣春《中国绘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七章,ISBN 978-7-5314-7568-9。
(注:因古籍及专业辞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提供权威出版物信息供读者溯源。)
“十三家”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领域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指晋代十三位为《论语》作注疏的学者,包括:卫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宏、江淳(或作“湻”)、蔡系、李充、孙绰、周瑰(或作“瓌”)、范宁、王珉。这十三家由南朝梁代学者江熙汇编,后经皇侃在《论语义疏叙》中引用并补充。
指南唐至南宋时期著名的十三个制墨家族,包括:
指崇祯八年(1635年)荥阳大会中势力较大的十三支起义军,包括:
敖荡扳对包销焙干俵分哱啰补导不到黄河心不死扯捽愁悒淡辞电闪雷鸣放射梵门犯命蜚英腾茂风缝干固海洋性气候好一歇宏敞化光胡妲悔志几决金钥焜燿靓女琳琅漉酒巾率怀谩藏诲盗门祸秘怪密行奈苑酿鹅钱串乾文车柔安儒硎三峡沙海食茱萸寿类水老鼠秫稭淞江鲈岁在龙虵缩影太府望礼完垒文辨文曜文扎五马六猴校历洗尘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