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晉 代《論語》注疏家十三人,即 衛瓘 、 缪播 、 栾肇 、 郭象 、 蔡谟 、 袁宏 、 江湻 、 蔡系 、 李充 、 孫綽 、 周瓌 、 範甯 、 王珉 。 南朝 梁 皇侃 《論語義疏叙》:“今日所講,即是《魯論》,為 張侯 所學, 何晏 所集者也。 晉 太保 河東 衛瓘 字 伯玉 、 晉 中書令 蘭陵 繆播 字 宣則 ……右十三家為 江熙 字 太和 所集。 侃 今之講,先通 何 集,若 江 集中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2)指自 南唐 至 南宋 十三個制墨家,即 李廷珪 (包括 李 之子 承宴 )、 沉珪 (包括 沉 之子 宴 )、 關珪 、 張遇 、 常遇 、 潘遇 、 張谷 、 潘谷 、 葉谷 、 胡景純 、 陳贍 、 梅贍 、 耿德真 。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十三家墨》:“予為兒時,於 彭門 寇鈞國 家,見其先世所藏 李廷珪 下至 潘谷 十三家墨,斷珪殘璧,璨然滿目”。(3)指 明 末 高闖王 等十三支農民起義軍。 崇祯 八年(公元1635年)農民軍各部首領在 荥陽 集會。其中勢力強大的有十三家。即 高迎祥 、 張獻忠 、 馬守應 、 羅汝才 、 賀一龍 、 賀錦 、 許可變 、 李萬慶 、 馬進忠 、 惠登相 、 橫天王 、 九條龍 、 順天王 。見《明史·李自成傳》。(4)指《周禮》等十三種注本。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齊、周、隋書四·十三家》:“《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 孔 、 鄭 、 王 、 何 、 服 、 杜 等注凡十三家……所舉凡六家,而雲十三家者,僞 孔安國 《尚書》傳、 鄭康成 《周禮》、《禮記》注、《毛詩》箋、《尚書》、《論語》注、 王肅 《周禮》、《禮記》、《毛詩》、《尚書》注、 何休 《公羊》學、 服虔 《左傳》解诂、 杜預 《左傳》集解也。”
十三家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均具有特定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指明朝末年(崇祯七年至清初)形成的十三支主要農民起義武裝勢力。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其核心領袖包括張獻忠、羅汝才、賀一龍、賀錦等,活動範圍遍及陝西、四川、湖廣等地,是推翻明王朝統治的關鍵力量。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卷"十三家"詞條。
學術補充:十三家并非固定指代某十三支隊伍,而是對當時多股聯合抗明勢力的統稱,後期部分歸順南明政權或降清,部分堅持抗清直至失敗。
特指清初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為核心,延伸出的十三位南宗正統派畫家,代表清代宮廷山水畫主流。據《中國美術辭典》界定,除"四王"外,還包括吳曆、恽壽平、董邦達等,強調對宋元筆墨傳統的繼承。
來源:
學術補充:該群體受董其昌"南北宗論"影響,以摹古為創作基礎,主導清初畫壇審美取向,後世亦稱"正統十三家"。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十三家"詞條,ISBN 978-7-5326-4850-6。
《明史·流賊傳》(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二百九至二百十二。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三聯書店,2008年)清代卷,ISBN 978-7-108-02677-8。
阮榮春《中國繪畫史》(遼甯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七章,ISBN 978-7-5314-7568-9。
(注:因古籍及專業辭典無直接網絡鍊接,提供權威出版物信息供讀者溯源。)
“十三家”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領域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晉代十三位為《論語》作注疏的學者,包括:衛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宏、江淳(或作“湻”)、蔡系、李充、孫綽、周瑰(或作“瓌”)、範甯、王珉。這十三家由南朝梁代學者江熙彙編,後經皇侃在《論語義疏叙》中引用并補充。
指南唐至南宋時期著名的十三個制墨家族,包括:
指崇祯八年(1635年)荥陽大會中勢力較大的十三支起義軍,包括:
霸持白旄班狄碧緑避遷駁殻車兩谶詞崇德報功皴厘麤色大沫崓大着的盧豐城劍甘拜下風綱目不疏幹涸高接歌唫廣術貴令海水桑田互感隳硩晦士狐突奬成簡濇澆溉忌惡進門喜基址覺非君子三戒老夫子聯界俚率流愬緑蔕履霜明朗昵媟盤轉跑單幫骈繁破械任人宰割人眼若屬散材山桐子深克俗解鐵落僞俗文風不動溫煦無聊賴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