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汉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丰 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 汉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 汉灵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 三国 魏 齐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 唐文宗 开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 宋 高宗 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 清 乾隆 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清 万斯同 《石经考》、近人 张国淦 《历代石经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经。从 隋 代 大业 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 明 代 万历 、 天启 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
石经是刻写在石碑或石壁上的经典文献总称,特指中国古代官方校刻的儒家经典文本。其核心功能是规范典籍内容、统一学术标准,并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以下是详细解析:
定义与形制
石经指将典籍全文镌刻于石板或石柱上的文献形式,通常以隶书、楷书等正体书写,具有权威性和永久保存性。《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强调其作为标准文本的法定属性。石经多采用碑刻形式,每石高约3米,宽1米,排列成碑林供士人摹拓。
历史沿革
学术价值
石经具有文字学、版本学双重意义。清代学者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指出,石经可校正后世传本的讹误,例如熹平石经《论语》残石证实汉代“五十以学《易》”与今本“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的差异。此外,石经书法亦代表历代官方书体演变,如正始石经的三体字被视为汉字演变的重要实证。
现存与保护
目前可考的历代石经共7种,除汉魏唐三代之外,还包括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等。西安碑林、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藏有原石或宋代拓本,其中开成石经于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或摩崖上的经典文献,主要用于传承和规范典籍内容,分为儒家经典和佛道经典两大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石经指将重要典籍刻于石质载体上的文献形式,主要分为:
清代还有《乾隆石经》,但影响力不及前代。若需完整石经名录或具体内容,可参考《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专业资料。
拔都罢软悲路穷绷盘儿裱褫熛爓踣样巾畅饮牀闼焠掌诞弥道地典执法刁虐钝槌敦庞亸剥鹅不食草阿弥陀佛发现权废坠焚稿奋功给对隔墙龟龙汉道祸源户扇集比矜穷眷眷之心老顽固历兵秣马沥款赁佣留退鲈脍漫浅堋淫平贜遣虱清稗类钞岐趋邱岳峰劝耸羣衆路綫少年宫説阔寺洼文化思玄俗格台骀铁牌蝭蛙忘餐废寝屋间架先春闲坐下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