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汉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丰 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 汉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 汉灵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 三国 魏 齐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 唐文宗 开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 宋 高宗 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 清 乾隆 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清 万斯同 《石经考》、近人 张国淦 《历代石经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经。从 隋 代 大业 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 明 代 万历 、 天启 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或摩崖上的经典文献,主要用于传承和规范典籍内容,分为儒家经典和佛道经典两大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石经指将重要典籍刻于石质载体上的文献形式,主要分为:
清代还有《乾隆石经》,但影响力不及前代。若需完整石经名录或具体内容,可参考《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专业资料。
《石经》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刻在石头上的经文。
《石经》的部首是石(shi2),它的总笔画数是16画。
《石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人在石头上刻写经文,用于宣传和留存。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经文被称为《石经》。
《石经》的繁体字为「石經」。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石经》的字形会有一些差异,但整体上保持了石和经的基本形状。
1. 他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经》。
2.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石经》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 石刻(shi2 ke4):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图案。
2. 经文(jing1 wen2):佛教或道教的经典文献。
碑文(bei1 wen2):刻在碑上的文字。
刻石(ke1 shi2):在石头上刻字或图案。
纸经(zhi3 jing1):写在纸上的经文。
木经(mu4 jing1):写在木板上的经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