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代的道统、国祚。《汉书·翼奉传》:“今 汉 道未终,陛下本而始之,於以永世延祚,不亦优乎?”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 汉 道亨而天驥呈才, 魏 德楙而泽马効质。” 明 陈宗之 《汉道》诗:“ 汉 道昔云季,四海沸羣雄。”
(2).指 汉 兵所行的道路。《史记·东越列传》:“ 餘善 闻楼船请诛之, 汉 兵临境,且往,乃遂反,发兵距 汉 道。”
(3).通往 汉 土的道路。《史记·西南夷列传》:“ 夜郎 旁小邑皆贪 汉 繒帛,以为 汉 道险,终不能有也。”
“汉道”一词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解释如下:
汉代的道统与国祚
指汉代的政治传统或国家命运。例如《汉书·翼奉传》提到“今汉道未终”,强调汉代统治的延续性。此用法多用于史书或赋文中,如南朝颜延之《赭白马赋》中的“汉道亨而天驥呈才”。
汉兵所行的道路
特指汉代军队行军的路线。如《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东越王余善因汉兵逼近而“发兵距汉道”,体现军事地理意义。
通往汉土的道路
指汉代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域的交通要道。例如《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夜郎国因“汉道险”而误判汉朝实力,反映汉代边疆与中原的连通性。
以上释义均基于古籍引文及权威词典,具体应用需结合上下文。
汉道,是指中华文明的道路或者传统的思想体系。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汉道的拆分部首是“氵”,表示与水有关。其笔画数为五画,比较简单。
汉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传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文化内涵。
在繁体字中,《汉道》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汉道》一词的基本形态并未出现太大变化。
1. 传承汉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与使命。
2. 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守汉道传统价值观念。
1. 汉学: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语言等的学科。
2. 汉服:中国古代传统的服饰。
3.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石,也是中文书写系统的文字。
1. 中道:指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恪守中庸之道。
2. 中华文明:指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3. 国学:以经、史、子、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1. 异道:指与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不同的思想或者行为。
2. 背道:指违背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行为或者状态。
3. 弃道:指放弃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行为或者态度。
综上所述,《汉道》指的是中华文明的道路或者传统的思想体系。它源自于古代,被用于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拆分部首是“氵”,笔画数为五画。汉道可以与汉学、汉字、中华文明等词语放在一起使用,近义词有中道、中华文明、国学等,反义词有异道、背道、弃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