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辞的意思、散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辞的解释

指移置句外的词语。《穀梁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 宋 ,五。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 宋 ,四竟之内曰 宋 。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按,按结构关系的词序常式应说“陨五石于 宋 ”,因口语把“五”字移在句末,故云“散辞”。

(1).非专指之词。《穀梁传·僖公十四年》:“诸侯城 缘陵 。其曰诸侯散辞也。聚而曰散,何也。诸侯城有散辞也。 桓 德衰矣。” 范宁 注:“直曰诸侯,无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无揔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辞。” 锺文烝 补注:“ 杞 虽未灭而国已危,城 缘陵 以迁之,宜列序其人以见美,言诸侯而不序,是散辞也……《文十七年》传曰‘略之’,散辞即是略,互相备也。”

(2).犹浮词。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説,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散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根据搜索结果(、、、、),其核心释义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语法结构中的移置词语
    指在句法结构中位置非常规的词语。例如《穀梁传·僖公十六年》中“陨石于宋五”,正常语序应为“陨五石于宋”,因口语将数词“五”置于句末,称为“散辞”(、)。

  2. 非专指之词
    表示泛指而非特指某一对象的词语。如《穀梁传·僖公十四年》提到“诸侯城缘陵”时,仅用“诸侯”统称,未具体列出国名,即为“散辞”(、)。

  3. 浮词(冗余的言辞)
    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批评叙事时“虚益散辞”,指文章中使用多余、不精炼的辞句(、)。


二、延伸理解


三、总结

“散辞”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既可指语法中的词语位置变化,也可指非特指或冗余的表述。建议参考《穀梁传》和刘知几《史通》的原始用例进一步理解。如需完整信息,可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散辞的意思

散辞(sàn c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表示词句分散而不连贯,没有统一的主题或内在逻辑。在文学或写作中使用散辞,可以用来表达思维或情感的杂乱或跳跃,或者是描述诗句或文句的碎片化。

拆分部首和笔画

散辞的拆分部首是辵,并且它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散辞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汉书·艺文志》中,用来形容写作或诗歌中的不连贯或散乱风格。它引申出了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

繁体

繁体字“散辞”为「散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写散辞的汉字写法为「散辭」,没有变体。

例句

1. 文章中交织着许多散辞,读起来让人感到困惑。

2. 这首诗的风格充满了散辞,每一句都像是一幅描绘不同景象的画。

组词

1. 散文:以散发的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

2. 辞章:指辞令或章奏,特指古代文人官员为表达政治主张而写的文章。

3. 散文诗: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学形式,既有散文的平仄韵律,又有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近义词

1. 文不对题:指写作或言辞与主题不相符或不相关。

2. 杂乱无章:形容事物或思维缺乏秩序或组织。

反义词

1. 连贯:指词句或思维有关联或有条理。

2. 宏观:指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而有条理地描述事物或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